首页 陇州社火

李雁彬专栏:秦安地域历史文化漫谈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5-13 11:21)
文章正文

秦安地处甘肃东南,天水市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耕。从大地湾一期开始,已经有了八千年的开发历史。贯穿秦安南北的葫芦河和她的支流,以甘甜的乳汁滋育着这块古老温热的大地,滋养了璀灿的远古文明。以举世瞩目的大地湾遗址为中心,仰韶、马家窑、齐家等原始文化遗址在境内星罗棋布,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河谷带,这些文化河谷同时也积淀了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成纪文化、先秦早期文化、成纪李氏文化、三国文化等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

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域和历代成纪县的治地,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和“始画八卦”、肇启文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因而秦安素有“羲里娲乡”的美称。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和其惊人的原始文化成就证明秦安这片神奇的地域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与伏羲、女娲的传说相互印证。

秦安地处陇山之西、东连汧(阳)凤(翔),西控临(洮)巩(昌),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因此,这里是历代中原政权防御西部民族东进,经略西域的前沿,建置久远,争战频繁。汉唐丝绸南路秦驿道的开辟,使秦安曾经一度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和佛教东传的重要线路。汉唐时期,秦安境内经济繁荣,城郭相望,商贾云集,驼队如织,马帮成群,十分繁华。《资治通鉴》所云:“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穿行于丝绸南路商贸驼队不绝的驼铃声唤起了秦安人民最早的商业意识,历史悠久的传统秦安货郎担,便是这种汉唐商业精神的民间芥遗。戎汉杂居,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交替统治,历代民族争战,中原文化的西传和西域文化的东进,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汇合,从而完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初步整合。这种吐纳融汇的文化传统也培育了秦安地域文化的开放博采,兼容并蓄的特征。

强悍的尚武精神和崇文重儒的文化精神长期并行演进,造就了秦安人民勇敢奋进、智慧豁达的性格。秦安自古“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名将多出焉”(《汉书》)。秦安又东连天水、关中,深受中原大汉文化的熏染和陶冶,文教自古而盛。勇武冠天下的名将、割据一方的霸主、名臣大儒、诗人学者代不乏人,灿若星辰,光耀史册。秦安眩烨多姿的历史文化,崇文重儒的人文精神激励后人奋起直追。明清以降,秦安书院兴盛、学堂私塾遍布城乡,培养出大量的文武进士和举人。为秦安赢得“秦邑小邹鲁”之称。近代以来,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秦安人亦不甘落后,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挥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秦安历史上,“吏民相亲,”“酒礼之会,上下通焉”。传统的文人精英文化和老百姓的民俗文化相互交会,形成古老丰富、纵横交错、成分复杂的民俗文化。在秦安方言、民谣、民歌中保存了大量先秦以来的古老文化信息。在民间歌舞秦安腊花舞中既有唐代宫庭音乐的意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气息。秦安小曲既有元曲中的调子,又有川陕民歌的风味,同时还杂以文人雅士的即兴创作。这些复杂成份折射了秦安民俗演变过程中各个时代、民族、阶层和地域的文化信息。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大地湾遗址、元代木结构建筑兴国寺和明代建筑文庙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泰山庙古建筑群省级文保单位;著名的三国街亭、宋金腊家城等古战场;遍布境内的古城遗址和汉唐墓葬群;数量繁多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石塔、碑文、造像等佛教遗物;光彩夺目的唐三彩…… 如此璀灿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秦安境内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发达的农耕历史,使这里自古物产丰饶,其特产白脆瓜、长把梨、蜜桃等很早就名著陇上,所以有“瓜果之乡”的称誉。

作者简介:李雁彬,笔名仙岭渔父玄铁,生于1974年,甘肃秦安人。1997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联合会会刊《我们》主编。毕业后多年在乡镇工作,后调入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从事县志编纂工作。业余从事诗歌、散文、史地论文的写作,在《天水日报》《天水晚报》《档案》杂志《伏羲文化研究》《天水学刊》等发表诗歌、论文20余组(篇),诗歌曾入选《灿烂星河——西北师大校友诗歌选》(2002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15年中国诗选》《诗作·诗刊》《当代新诗百家》等纸质和网络诗刊等。

本文来自源于网络,图文、视频及编辑版权归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