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文史博览】中华金牛闹元宵 关中社火嗨翻天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22 21:15)
文章正文

编者按 关中古时分东府、西府,西安居中,为京畿所在地,因而合称为“三辅”。八百里关中大地,历史根脉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公认为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而尤以节庆文化最为突出。值此牛年元宵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沿着关西大道,自东到西感受一番关中东西府浓浓的社火情韵。

岐山社火

陇县社火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北魏时期在县内设东秦州,西魏改为陇州,1913年改为陇县。

陇县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要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人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成为该县春节一大景观。

陇县社火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于隋唐,盛于宋、明、清时代。复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

陇县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20多个种类。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

凤翔社火

锣鼓喧天迎新春,龙腾狮舞闹元宵。每年元宵佳节,凤翔县城大街小巷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社火游演队伍载歌载舞,欢庆元宵,让凤翔县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凤翔元宵舞龙图

正月十五上午10时,社火游演队伍如一条开闸的彩色河流,从县城长青路出发,在锣鼓、礼炮的轮番交替声中,在花车、旗林和人群的簇拥中扑面而来。舞动的长龙一会上下左右翻滚,一会起伏蜿蜒摆动,传递出了浓浓的年味和新年的祝福;狮子在漫天的锣鼓声中恭贺新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寓意年年丰收;几十个装扮各异、踩着高跷的社火表演者也在争相表现,一会儿向大家作揖拜年,一会儿四处追打嬉逗。社火表演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有天真无邪的少儿。他们伴着欢快的锣鼓,踏着喜庆的舞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传达着新春的欢乐和吉祥。20多辆装饰靓丽的社火彩车依次驶过,陈村镇东街村的高芯社火、糜杆桥镇曹家庄村的高跷社火、范家寨镇韦家堡村的游龙舞狮社火等倍受群众喜爱的社火表演也一一亮相,一个个气势十足的特色方阵、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腾龙舞狮、一个个优美轻快的旱船表演,为凤翔父老送上了最真挚的新春祝福,让群众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给元宵节的凤翔增添了一份喜庆。

彬州点灯山

彬州灯山会是彬州民间传统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期间在彬州城关镇水帘村花果山石堡进行。南北朝时期,居住在彬州水帘村附近的民众在山崖面上开凿了许多石洞,即“九曲十八洞”,后称为“水帘石堡”,正是这些石窟,让整个灯山庙会壮美迷人。

彬州花果山庙会:点灯山

彬州灯山会的“点灯”俗称“点灯山”,有着独有的传统礼仪程式。每年到了正月十二,庙会组织者会把明清至今当地瓷窑烧制的数千个黑瓷灯碗拿出来,添加当地群众食用的菜籽油作为灯油,并逐一摆放在每个石窝中,先点亮十二盏正灯和通往“九曲十八洞”的各盏路灯。正月十四日晚,再扩点“轿顶”和“北斗星”。到了元宵之夜,当地居民组成“灯山会”,按照独有的传统礼仪程式和仪轨,点燃放置在露天崖面石穴中的清油瓷灯千余盏,远远望去,灿若群星,自东向西依次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夜幕之下,大小灯窝1700余孔,灯火图像最大者逾45平方米,最小者也有5平方米,整个山崖一片通明,形成独特、奇幻的原始霓虹灯亭台楼阁景观,整个崖面点亮后形成奇幻无比、蔚为壮观的海市蜃楼景象。

乾县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流传于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鼓舞艺术。其源于明代朱元璋宫廷内之凯旋庆功乐舞,嘉靖年间在宫廷广泛流传,明神宗万历21年(1593),宦官梁梅(又名梁忠)告老还乡将其带到民间,向故里乾县大王镇梁、吴、司、曹四大家族传授,世代相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分布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关中大地,因鼓壁周围绘有“蛟龙”图案,击鼓时围绕鼓跳跃旋转,如同蛟龙腾空而跃,故名“蛟龙转鼓”。

乾县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演奏的曲牌有《十样景》《风搅雪》《长流水》等。蛟龙转鼓的最大特征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撼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