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上海记忆│那些年我们唱过的沪语童谣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27 04:55)
文章正文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大头娃娃跳舞喽。

“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咯肉,还侬咯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汪汪。”

每个上海人的童年几乎都唱过这样的童谣,它记载了人们一段段美好的岁月。

“沪语童谣”最早从田头山歌发展而来,至近代以来发展成为城市歌谣,已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道风景,承载着上海市井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

童谣大多是为孩子们编的,与歌曲的不同之处在于,童谣以押韵为主,简短,小朋友们容易记牢,在表达一些有趣的小事的同时,有时在歌谣中也传递一些小知识。

视频来源:《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

“小皮球,小小篮,落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女孩子在跳橡皮筋也有配套的童谣,玩起来一边唱一边跳,脚步配合着童谣的节奏,非常欢快。每个童谣还有专门配套的花式跳法,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讲究。

好的歌谣寓教于乐,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歌谣的韵律变化也会让孩子感到松弛和愉快,让他们更容易学到一些简单的道理。

“侬姓啥,我姓黄,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青草。什么青?碧绿青,什么笔?毛笔。什么毛?三毛……

这首自问自答的童谣不仅唱起来更显得活泼天真,而且还蕴含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由于城市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那些昔日人们亲切的旋律已经渐渐被淡忘了,令人连怀旧都少了很多依托。

这些经典的沪语童谣,大家是否还记得呢?

“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 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

“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

“三、三、三,山上有只木头人,勿许讲话勿许动!本来要打万万记,现在辰光来勿及,马马虎虎打十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打了十记还勿够,还要打三记。一、二、三……”

一座有个性的城市,才有魅力和吸引力,而语言是城市活着的历史,是人在城市的归属。传承和保护沪语童谣,实质上是在传承和保护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无论城市如何高速发展,童谣应该是我们心灵与这片土地连接的最美好的方式,是我们生命最亲切的关照。

—本周故事讲完了 下期再会—

分享: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可将本文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即可订阅。

历史文章:关注账号以后,选择“历史文章”即可查阅历史记录。

点击“阅读全文”,观看更多往期视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