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和政:“上十三”秧歌会 年俗文化引人醉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28 23:09)
文章正文

  今年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十三,迎着2019年新春的第一场春雪,一年一度的 “上十三”秧歌会在和政县城精彩上演。

  

  

  

  

  

  这一天,是宁河人春节期间最喜庆的日子;

  这一天,是和政年味最浓的日子;

  这一天,是和政年俗文化的大盛宴;

  这一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云集县城,追着秧歌队一场接一场的看,其乐无穷;

  这一天,是和政的万人狂欢节,舞花场豪迈奔放的舞姿,鬼子、妖婆诙谐的表演……引得万人笑、万人欢。

  这一天,和政秧歌刷屏微信、快手、抖音……

  

  

  

  

  “政通人和和和和和和来天地广,山欢水笑笑笑笑笑笑去古今愁。”

  

  

  

  一大早,和政县城酒香氤氲,锣鼓喧天,山醉,水醉,人也醉。教场村秧歌队、洒拉崖秧歌队、三谷阴洼咀头秧歌队汇聚县城,“上十三”秧歌会拉开大幕。

  四面八方的群众成群结伴地赶来了,数万张像花朵般盛开的笑脸涌上了街头。

  此时,和政顿时成了一座秧歌荟萃的大舞台,尽情抒发新时代农民的喜悦和激情。

  

  

  

  

  

  

  

  

  

  和政秧歌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秧歌表演的是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和政秧歌紧随时代步伐,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在这里融合、创新发展。

  

  

  

  秧歌,亦称“社火”。“社火”一词及其活动记载,最早则见于南宋诗人范成大《上元纪关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的词句,范自注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见秧歌在当时已初具规模了。据民国《和政县志》记载,“入正月过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乡不拘。十三日城内张灯,乡民以社鼓来贺,男妇游览……”。这一方面说明了县城十三秧歌会的情形,同时也说明秧歌在和政各乡镇的发展与历史。据考,当时表演的节目就有“竹马儿”、“刀舞”、“旱龙船”、“狮子舞”等等。到了明清时期,秧歌不但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而且还出现了一定故事情节的小戏,程式逐渐固定,节目臻于完善。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变革于民国,发展于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繁荣壮大。和政秧歌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成了和政地区汉族群众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闹新春的年俗文化,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

  

  

  

  

  和政秧歌节目丰富,阵容庞大,演员多达二百多人。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轻松愉快,热烈喜庆。

  

  

  

  和政秧歌大体上由前五角(流星、仪仗队、旱船、四大光棍、乐队)、中三角(霸王鞭、膏药灯、身子)、后五角(鼓、锣、钹、唢呐等)三大部分以及“杂耍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

  

  

  

  和政秧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漫长的生长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呈现出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以它浓郁厚重的乡土民俗气息、朴素粗犷的原生态特质、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着古宁河或辉煌或斑驳的历史,让人们对它的喜爱一年比一年强烈。

  

  

  

  和政秧歌中的旱船有八只船、四只船、两只船、一只船之分,其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八只船,取材于《三国演义》中“东吴招亲”一节;四只船,取材于“平章游西湖”;二只船,取材于“千里送京娘(妹)”;一只船扮演的是观世音菩萨。旱船队的组成,有明船与暗船之分。明船为男角,暗船为女角,均由男性扮演,分别由八人、四人、二人和一人组成。暗船一般排在明船之后,取明船护卫暗船之意。其服装打扮根据表演对象的人物特征妆扮。旱船表演时,其进场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绣》的曲调引船,有专用的鼓点和唢呐、击打乐伴奏。表演形式有“稳荡”、“飞驰”、“旋涡”、“搁浅”等,八只船同时表演时伴有引船打斗、停舟盘旋等战斗形式和情节。旱船表演起来气氛热烈,神情激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腊花姐(女角)两相搭配组合而成,通常为十对四十人组成,有时也视秧歌的规模可增可减,但须是双数。身子中女角一律踩高跷(跷高一米以上,木制),衣着打扮与“四大光棍”相同。行进中的舞步听鼓点指挥,进入场地时最先表演,叫“舞花场”(传统的称谓叫“寨花场”)。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应,配合十分密切,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伴奏曲为《十盏灯》、《十二个月》等。身子表演,基本分为场地与行进表演两种,场地表演节奏快而动作较为复杂,行进表演节奏慢而动作相对简单。整个表演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振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特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杂角是和政秧歌的特中之特,它不拘鼓点、不拘音乐,不拘队形,穿插秧歌队伍,如鱼之游水,随意而洒,飘飘然来,飘飘然去,任意发挥,即兴表演,取乐于观众。它既是热点,又是笑点。杂角表演诙谐有趣、笑意横生。杂角是正角之外的其它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驾鹰、黑驴、猎人与狗熊、春牛、纸马(竹马)、社火官(春官)、货郎等等。

  中午时分,上十三秧歌会达到了高潮,整个县城开始沸腾。大街小巷,住宅小区,企业院落,商场门店……,3伙秧歌队轮番演出。县城到处是人山人海,人群如同一条条巨龙穿梭往来。表演场地被热情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或拍照留念,或目不转睛,看的津津有味。有的爱看舞狮,有的爱看舞龙,有的爱看打春牛,有的爱看舞花场,有的爱看光头强,有的爱看跑旱船……,有的爱看这一伙,有的爱看那一伙……三五往东,三五往西,大家都在追逐着自己的最爱。政通人和、山欢水笑、开放包容、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呈现。

  

  

  秧歌场上,雄狮、金龙、旱船、春牛、高跷在春风里舞,妖婆在春风里歌;太平鼓、太平锣、金唢呐、铜钹、玉笛、手风琴和着春的旋律与节奏,撩拨得人心如醉,春潮满怀,真实的再现着和政群众丰富多彩,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男生英俊潇洒,女生轻盈秀丽,正如秧歌告毕词中所赞美的:女装男扮,就像八洞神仙;男装女扮,好似仙女下凡。

  一个个踩高跷的“女生”,佩戴流金溢彩的头饰,右手彩扇频摇,左手丝巾飞舞。向前走,彩裙翩翩;向后倾,婀娜多姿。

  

  

  

  秧歌队扭到最热闹处,人们放鞭炮迎接,观众连声叫好。这时候,扭秧歌的人喜形于色,扭得更欢了。 看秧歌的人们如品佳酿,如痴如醉。

  整个和政县城被一片欢乐笼罩着,欢乐犹如喧腾的海洋,人们就像鱼儿畅游在神话般的海洋里,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上十三”秧歌会,古老的民俗文化传承尽在其中,“十三”,一个让和政人民陶醉的日子!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