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重磅!略阳的传统非遗文化将在这条街得到活化!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1 05:25)
文章正文

重磅!略阳的传统非遗文化将在这条街得到活化!

2018-08-09 17:50

记得小时候过年赶场看过的社火嘛?

过去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的剪纸,

还有那腌泡菜的陶罐,其实都是非遗的一份子。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桄桄戏”,因唱腔、念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故此得名。

汉调桄桄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曾流传至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地有着“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的民谚。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南民歌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完美体现了陕西省的传统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

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

歌曲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洋县皮影

洋县皮影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

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又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公戏

汉中端公戏流传于陕西汉中地区,是一种源于古代祀神仪式的传统小戏,其音乐、表演等方面富有特色。

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是陕西省洋县的传统民间文学。

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为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所发明,它是以构树皮为原料,以挫捣抄焙为基本工序的植物纤维纸制作方法。

略阳罐罐茶制作技艺

陕西略阳县位于秦岭西段南坡,嘉陵江上游,西北与甘肃康县、成县、徽县、两当毗邻。略阳“古为白马氏之东境“,白马氏族即古羌族。传说,罐罐茶乃古羌族的遗风。

略阳罐罐茶的分布地域性极强,一方水土,一方习俗。有民间歌谣道:“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大、小西路)面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熬茶的罐罐鸡蛋大”。

这“面罐茶”和“油炒茶”是略阳罐罐茶中极有代表性的两种饮茶风俗。2006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勉县板凳龙

勉县板凳龙,其表演形式大多是用一条农家常用板凳饰以彩龙,由条形长凳扎制而成。

一人手持凳头,一人手持凳尾,在锣鼓声中按节奏起舞。

板凳龙源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最初用于军事作战,最终演变成求神祈雨的舞龙形式。2010年,板凳龙入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藤编技艺

汉中是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此地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

汉中人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

2016年,藤编技艺入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强羌族刺绣

宁强羌族刺绣是一种流传于宁强羌族的刺绣工艺,宁强羌族刺绣除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观赏性和实用性。

不仅色彩绚丽夺目、对比强烈,而且朴素大方、牢固耐用。绣品主要有挂饰系列、厨房系列、日常生活系列,另有茶杯垫、靠枕等。

已成为宁强文化的名片之一,是宁强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是羌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16年,宁强羌族刺绣入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协税社火

协税社火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活动,以雄、奇、险、趣、美、斗特点惊美于世。

社火凝聚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 ,体现民族特征,是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

其扮妆优美逼真、摆架惊险刺激、精神内涵积极向上、表演内容情趣盎然、孔武雄壮,在普通“地社火”、“背芯子”(背社火)的基础上增加了“T”、“L”、“Y”形等造型巧妙的芯子架,做成“悬台社火”。2006年,协税社火入选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汉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现代科技产品充斥我们的周围

这些个都慢慢淡出我们生活

放大汉中与汉文化的渊源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将餐饮、手工艺等传统展示转换为有效经营

行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第一街

使汉中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未来,我们会在大汉不夜城里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汉中非遗文化

放大这些汉中与汉文化的文脉渊源

让古老的非遗与现代餐饮、音乐、手工艺等元素

互相转换,跨界合作

“老字号”的灵魂不在于“老”

而在于通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让传统非遗文化得到活化

来源:陕旅汉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