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伞棍舞,耍大刀,龙飞冲天还能摆成字 多个非遗项目同台竞艺,现场飘来浓浓的老年味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5 00:05)
文章正文

 

桑梓店老寨村民俗艺术团参加表演的祖孙俩。摄影记者 陈文进

 

 

济阳县董家八十名队员表演伞棍鼓舞。

 

 

孙家卫舞龙队的娘子军。

 

 

山头村高跷队层层叠罗汉。

 

 

艺术展演中的扮玩表演。

 

 

舞狮队员在展示精彩绝活。

 

□本报记者 王倩
  2月1日上午,由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本报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齐鲁民间艺术展演”进入第二天,十九支来自济阳、平阴等地的民间艺术团继续在经十路华联广场集中表演,济阳县垛石镇派出80人的伞棍鼓舞,平阴太平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永新现场耍72斤大刀……多个非遗项目同台竞艺,让这届艺术展演完美收官。济南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张军说,齐鲁民间艺术展演将作为一个品牌持续下去,今后每年元宵节之前都会举行,为城市的新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老民俗味道。
十九支表演队各有各的绝活 齐鲁民间艺术展演完美收官
■近十支锣鼓秧歌队参加,各有各的招数
  2月1日早上8点半,展演提前半个小时开始,天桥区青松艺术团的锣鼓秧歌队首先亮相,演员们身着各色民族服装,边敲鼓打镲边跳舞,忽而加入柔美的新疆舞动作,忽而又摆出雄壮的蒙古骑马造型,加上整齐有节奏的锣鼓点声,开场舞就看出气势不凡。
  参加1日上午的展演队中,表演锣鼓秧歌的队伍可真不少,但观众们都说,看来看去也没重样的,真是过瘾!历下区姚家锣鼓队鼓点声威风雄壮之余,还加入了一段敲边鼓的元素,清脆整齐的木头撞击声也让人听上去是种享受。
  天桥区桑梓店镇老寨村民俗艺术团的欢庆锣鼓里,还加入了一个丑角穿插表演,60多岁的奶奶带着5岁的小孙子,边走边扭秧歌,引起大家笑声一片。

■娘子军舞长龙,龙飞冲天还能摆成字
  历城区孙家卫村的舞龙舞狮队和天桥区民间艺术团分别派来了舞龙舞狮队。孙家卫舞龙舞狮队的一条绿色长龙,由一队娘子军舞动,63岁的戴富华担任舞龙戏珠的“珠”,舞动龙头的是她的大女儿,她的小女儿也是队伍中的一员。虽说是娘子军,可娘三个齐上阵,舞起来阵势也不输人。长龙随着锣鼓节奏一会儿低低地盘旋在地上,眨眼间又飞起来左右摇摆着舞动。鼓点渐渐放慢,这条二十多米的龙还连续摆成三个大字“中国龙”,引起观众们声声叫好。
  舞狮表演总是伴随舞龙一起出现,说话间两只狮子也出现在现场,它们俩摇头摆尾着嬉戏了一会儿,一只公狮子就做起了惊险又好看的动作。后面的演员抓起同伴的腿,前面的演员顺势将狮子的脑袋低了下去,两人在原地旋转着,狮子头还轻轻点地,“可别甩出去了……”有观众的心替他们提到嗓子眼里。不过凭借演员精湛的技艺,甩出去可不大可能。
■伞棍鼓舞、太平拳……非遗项目表演队阵容最强大
  济阳县董家村伞棍鼓舞在2010年10月入选为济南市级非遗,今天的展演现场,董家村80个人齐跳伞棍舞的场面,成为难得一见的盛况。董家花棍艺术团的导演董孟华告诉记者,董家村民打小孩儿时起,就跟着大人跳花棍鼓舞,今天因为场地有限,所以跑动起来时,不如在田间跑起来更欢畅,“但是咱们的气势一点不小,花棍鼓舞表现的就是个庆丰收的劲儿!”
  济阳太平拳也是在2010年10月入选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今天上午,太平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永新也来到展演现场,有着“刀王”称号的他,手持72斤大刀登场,在雄壮的音乐声中,为大家耍了一套“盾牌大刀舞”。72斤的大刀,高约2米半,最后被王永新单手托住,举到头顶上在手心里旋转五圈才放回地面。
  “这届艺术展演不同于往届,增加了非遗项目的展演,平阴伞棍鼓舞、商河鼓子秧歌、太乙门等项目都派出了阵容强大的表演队,一些非遗传承人,还亲自来到现场为市民表演,杨克胜、王永新这些为非遗传承做出努力的人,都展示了自己多年保护文化遗产的心血。”济南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张军说。

72斤重的大刀,单手在头顶旋转如飞 平阴太平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永新亮绝活 □本报记者 王倩
  2月1日上午10点,王永新把自己的大刀固定在专门的架子里,跑到旁边换衣服,大刀由父亲王大庆照看着。爷俩不仅仅是父子关系,更是师徒,作为平阴太平拳第十二代传人,王永新的功夫,都是跟十一代掌门人王大庆学习的。1日的民间艺术展演上,王永新耍的“盾牌大刀舞”,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用他的话就是,老祖宗的精粹,不能到我这儿就丢了。
  盾牌和大刀,都是太平拳的组成部分
  上午10点左右,王永新正式亮相,和他一同出场的是十几个孩子,两个孩子扛着大旗站在场边挥舞,剩下的孩子们一手拿单刀,一手拿盾牌。刀不算沉,舞动起来发出嗖嗖的响声,盾牌上描绘的是虎头,少年们分成两组,分别奔到台前,手拿盾牌抵御,耍着单刀进攻。随后大家又集合起来,不断变幻队形。“这些阵法叫做龙门阵、八挂阵、埋伏阵。”王大庆告诉记者。
  少年们表演了五六分钟之后,王永新手拿大刀步伐沉稳地走上前来,72斤重的刀,在他的手里不断被举起,从脖子上绕过,刀上十几个金丝大环和铜铃随之发出清脆的声音。王永新被少年们围绕着,左劈右挂、竖挡坚拦、完成插花盖顶、玉带拦腰的动作后,竟然单手托住刀,完全举过头顶,刀在掌心里还慢慢旋转,五六圈之后,被王永新牢牢抓住,弓步站稳,将刀斜放在胸前结束表演。
  有些站在前排的观众,从王永新手腕上紧握的力道,了解了这柄刀的轻重,有些甚至捂住了头,害怕刀会掉下来。直到表演结束,观众们才渐渐松开紧着的心,止不住地鼓起掌来。
  太平拳是抵御山寇的太平大侠所创
  “平阴是太平拳的发源地,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是俺们的高祖王?宇所创,人称‘太平大侠’。”王大庆边整理大刀边说,这把刀,也由家族里一直传下来。这柄72斤的大刀,由铁和铜制作而成,刀身一边刻龙纹,一边用篆书刻“太平大刀”四个字,刀柄通体铜黄色,下方挂九枚铜环,上方挂一枚铜铃,舞动起来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相传当年平阴县有一位‘太平大侠’,他手持大刀,带兵灭恶僧、擒山寇,除恶霸、救县城,平返治乱,保卫和平,威震四方,众人颂号‘太平王’。因此他手中所持大刀称为太平大刀。”王永新说,太平拳拳术和器械充分吸收了少林、武当功夫的精华,又根据多年实战经验,形成了稳、准、狠的基本特征。“传到今天已经是十二代,我们也想代代将它继承下去,老祖宗的精粹,不能到咱们这儿就断代了。”王大庆看着表演,声音洪亮地说。
5岁娃娃一家五口人上场演锣鼓
  2月1日上午,随着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天桥区桑梓店镇老寨村民俗艺术团的30多名演员登场了。
  只见队员们随着鼓点不时地变换队形,整个节目显得有板有眼,很是引人注目。其中,在队伍中,一位老年人演的丑角和一个小男孩演的配角,一老一少的搭配,演得诙谐逗人。虽然当天的气温很低,小男孩只穿着单薄的表演服,但他仍演得很卖力,不停地用力舞动腰间的红绸布,可爱的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叫好声。
  “我们演的是威风锣鼓。”队员米广娟说,那一老一少两个演员,是祖孙二人,一个是她的婆婆,一个是她的儿子。
  “我儿子叫米天宇,今年才5岁。我丈夫和我妈也在队员的行列里,我们一家五口人都是艺术团的队员。”米广娟告诉记者,她儿子米天宇不但是他们民俗艺术团最小的演员,估计也是本次民俗艺术展演活动年纪最小的演员之一。
  “别看天宇年纪小,学习扭秧歌已经一年了,他很喜欢学。”米广娟说,这可能和孩子从小在家里受到了熏陶有关,使他不知不觉中就对民俗艺术产生了兴趣。
  “扭秧歌还不是我最拿手的,我最喜欢的是打鼓,去年我打鼓还上过电视呢!”米天宇天真地说。 
   (记者 郭学军 实习生 陈茜 张泽莹)

退休老人的木兰拳
  在齐鲁民间艺术展上,由槐荫区匡山西街社区退休职工表演的木兰拳赢得观众好评。表演中,20多位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身着红色衣装闪亮登场,令观者耳目一新。匡山办事处老年协会会长马莹介绍说,这个舞蹈全部由老年人自编自演,还曾获得“庆世博中国木兰拳精英荟萃邀请大赛”一等奖。“我们的木兰拳训练队全部由老年人组成,大家平时跳跳舞,打打拳,既锻炼了身体,也充实了生活。”目前,该训练队已有队员80多人。
          (记者 卢玉林
)
正月十二起 东晨大街有民俗展演
  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将组织一批民间艺术家到东晨大街历城区元宵花灯会上展示绝活,这些艺术家刚刚于大年初一到初五在泉城广场展示,当时没有来得及到现场的游客和市民,抓住这次机会,就能继续欣赏和品尝老济南的民俗艺术和特色美食了。
    (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田玉花)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