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载歌载舞的《小唱》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5 02:52)
文章正文

连载丨乐都社火—载歌载舞的《小唱》

2018-12-31 17:55

招聘

载歌载舞的《小唱》

“小唱”一词最早见于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卷八:“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由此可知,在宋代,“小唱”是社火节目之一,但其表演内容和形式则无以知晓。在乐都南山社火的报子说词中也有“小唱”一词,如:“老年兄听,我家老大人出京以来,带着金锣皮鼓,秧歌小唱,今早打发我小报子前来报信,要到老年兄宝庄,闹一闹新春。”显然,这里的“秧歌小唱”泛指社火,或者说是对社火节目的总称。除此之外,在《辞海•艺术分册》《音乐知识词典》《汉语词典》以及现代研究青海社火的文献中均找不到“小唱”一词。直到1982年,茹孝宏在青海日报发表的《高庙社火》一文中,对《小唱》作为乐都高庙的一个社火节目作了介绍,1992年茹孝宏又在青海日报发表的《青海社火曲初探》一文中,又从社火曲的角度介绍了《小唱》这一新型的歌舞节目。1994年出版的大型辞书《青海百科大辞典》708页“社火曲”“小唱”两个辞条的释义就是根据茹孝宏的《青海社火曲初探》一文中的有关内容编成的。

乐都的《小唱》是在传统歌舞节目《八大光棍》和《蜡花姐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这里先说《八大光棍》和《蜡花姐儿》,然后说《小唱》。

《八大光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产生和流传在西宁地区的一个传统歌舞节目。由青海文化界赵永鉴、周宜达等人,根据西宁早期社火中的《观音与护航八大金刚》改换旧貌,将观音改扮为“船姑娘”,护航的八大金刚改扮为“光棍”(当地方言中指风流倜傥的青年男子)。当时“光棍”的装扮是头戴黑色英雄帽或黑色红绒球绌绌帽,身着黑色排纽紧身衣、黑色灯笼裤,胸佩绸子大红绣球,腰系清代男子绣花肚兜和黑色搭包带子,足蹬黑色薄底靴,一身皂色,为清代风流侠义少年打扮。戴着时尚墨镜,但手中仍持金刚的牛尾拂尘为道具。为使演出规模壮观,将八人扩充为100人,并和社火中的《蜡花姐》对舞(《蜡花姐》男装女扮)。歌舞优美,场面恢弘壮丽,受到观众的青睐。因为此歌舞由《护航与八大金刚》改变而来,故无论演员有多少,名称仍叫《八大光棍》。在传统的演出中,男女演员对舞,人数不得少于八名。演唱词曲是在古老的青海民歌《等上一等来》的基础上改编的《四季歌》。词曲作者分别是昆仑中学国文教师石殿峰和著名音乐家王云阶。

乐都《八大光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从西宁传入的,主要在碾伯和高庙演出。乐都《八大光棍》由八男八女组成,其中八女为男装女扮。八男头戴礼帽,上身穿中式白汗衫,外套中式上衣,腰系清式“满腰转”绣花肚兜、黑色长宽腰带,下身穿黑裤,足蹬瓦楞子鞋,手执折扇;八女围黑头巾,头佩红花,戴墨镜,脚穿绣花鞋,身穿大襟缎袄,腰系罗裙,一手执彩绸手绢。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动作简约,八男英俊豪放,八女含羞浅笑,表现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配伴的唱曲除《四季歌》外,还有《织手巾》《登呀登》《割韭菜》等。

《蜡花姐儿》是乐都地区流行最普遍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民间传说,清末民初时由马家军的左旗军从甘肃河州带入西宁,后传于民间。《蜡花姐》由12名男子装扮成姑娘(少女),头顶彩绸挽成的绣球,宽宽的绸带下垂两耳后,满头绣花翠珠,脑后垂下一根扎有红头绳的粗辫子,面部因男装女扮而施以厚厚的脂粉。身着大襟缎袄,腰系罗裙,脚着绣花鞋,一手持彩绸手绢,一手掌莲花灯,内燃蜡烛,以备夜间演出用。依据民间谚语“蜡花爆,喜庆到”将舞蹈取名为《蜡花姐》,意在祈祝喜事临门,天下太平。其演出阵容花团锦簇,配伴大量传统唱曲,“仔”(乐都方言读zhai,扭的意思)的舞步轻柔而秀美,稍有夸张地表现女性的含蓄和娇美,舞步有“三倒步”“小寸步”“风摆柳”等。

乐都《小唱》最初产生于高庙东村的社火中,是由曾在音乐上师从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在舞蹈上师从著名舞蹈家吴小邦先生的乐都第一个音乐人茹元富先生,于1964年在传统节目《八大光棍》《蜡花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歌舞节目。茹元富首先创作了《红红火火过大年》《湟水两岸好风光》这两首新社火曲。其中《红红火火过大年》是在吸收传统小调《桃李到处香》的一些音调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节奏流动有力,曲调明快,富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喜庆色彩;而《湟水两岸好风光》则是在吸收传统小调《数麻雀》的一些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旋律流畅,悠扬动听,又富有歌唱性、抒情性和浓郁的地方风味,给人以亲切入耳、韵味十足,唱来琅琅上口之感。这两首歌曲很适宜《小唱》中各种扇子舞步的表演。这两首歌曲的歌词由于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几经更改,2002年由茹孝宏给这两首曲调填写新歌词,2003年发表在《海东报》和《柳湾》杂志。其次,在传统歌舞节目《八大光棍》《蜡花姐儿》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了演员阵容,由原来的只用男演员改为男女演员同时上阵,演员增加到五六十人(《八大光棍》演员只有16人,《蜡花姐儿》只有12人),男女演员均装扮成富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手执扇子,边歌边舞。配唱的除《红红火火过大年》《湟水两岸好风光》这两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优秀传统社火曲,如《织手巾》《绣荷苞》等,同是还配唱著名歌舞《花儿与少年》的主要歌曲。舞蹈动作既继承了《八大光棍》《蜡花姐儿》原有的“八字步”“十字步”“三倒步”“小寸步”“风摆柳”等传统舞步和“跑四角”“双剪子花圆场”“8字转场”“穿花四门”等传统队形,又吸收了《花儿与少年》的部分舞蹈动作及队形变换形式,还增加了其他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舞蹈动作及队形变换形式,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风貌。在“坐场”表演时,阵容庞大、场面恢宏、化装得体、服饰时鲜的《小唱》队手执扇子,边歌边舞,扇子扇法套路复杂,队形变化多端,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瑰丽多姿,给人带来一种很好的审美情趣和享受。同时对乐队伴奏了也进行了适当改革。原来的乐队只有二胡、板胡、笛子、口琴这几样乐器,茹元富首次将手风琴这种西洋乐器加进了社火民乐队中,以适当的和弦伴奏增强了民乐队的音响效果。

《小唱》在高庙首次演出即大获成功,后来也一直是高庙社火中的门面节目,并和《亭子》《高跷》一起被誉为高庙“三绝”。其后,高庙东村、西村均基本上由《小唱》代替了《八大光棍》《蜡花姐儿》这两个传统节目,只是偶尔《小唱》和《八大光棍》同时演出。受高庙的影响,其他许多地方的《蜡花姐儿》也由《小唱》这种新型的社火节目所代替。遗憾的是,如今的高庙社火中,《小唱》节目往日的风采已难以见到了。

作者简介

茹孝宏,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海东市文联委员,海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海东市乐都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环渤海作家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西宁晚报》《青海湖》《青海作家》《雪莲》《青海文化》《文坛瞭望》《群文天地》《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东方散文》《中国散文家》《中国土族》《天涯诗刊》《文学教育》《新作家》《方岩》《萨尔图》《同心》《金银滩》《金世界》《高大陆》《河湟》《河州》等报刊发表文艺类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和文化专著《乐都社火集锦》《乐都文化艺术述略》。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发表于《青海师专学报》的文学语言教研论文《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曾获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青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省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海东市首届文艺创作奖、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艺人才)称号等荣誉。

来源:作者茹孝宏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