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红旗君回乡记】青海的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7 18:56)
文章正文

11.jpg

青海社火中的高跷

  至少有十年没有看过青海“社火”了。

  我出生在青海省西宁市,在杭州住了十来年,结婚生女后,几乎再没回西宁过过春节。若说西宁的春节有什么让人难忘的,恐怕就是民间“社火”了。

  今年回乡,我又可以见到这久违的民间娱乐活动了。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民间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南方北方都有,具体形式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家乡的老人说,社就是土地神,火指的是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因此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便当作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青海的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在这漫长的过程里,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

  而关于青海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法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朱元璋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他的马皇后有一双大脚。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巷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了青海。

  从正月初七开始,社火就闹开了,农村也有些地方从初四就开始了。社火的名目很多,有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还有打外场的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娘、傻公子等等。每一位"身子"都尽情表演(注:社火中的各种角色在当地俗称“身子”)。

  社火队要出发时,敲锣打鼓吹拉琴,披红挂彩好不热闹,最先出发的是报儿,头戴没有顶的草帽,反穿皮袄,戴一架用萝卜做成的眼镜,骑马上边走边溜:"报儿报得好,明年柴垛高""报儿报响,钱财万两。"报儿走了,灯官老爷满脸乌黑,头戴乌纱帽,身着红袍,倒骑在牛背上,高喊一声"开始!",一众身子马上跟上去,在这支队伍里,报子通讯,后有旗仪仗队排阵,灯官老爷则坐镇指挥,双龙开道,群狮压阵,各类“身子”各司其职,扭的扭,跳的跳。

  这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在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这一天,男女老幼纷出动。走到街上,看社火,看秧歌,晚上再结伴去看花灯,总要狂欢到深夜方回。

  每每看到这些尽情表演的“身子”,我总会想起过世的奶奶哼唱过的小曲儿,其实很多也是社火里的“名曲”,充满了民间的情趣和智慧,比如这首《立春消》: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二月里的尕鱼娃儿水面上漂;

  三月里的桃杏花人人爱,四月里的刺梅花院子里开;

  五月里的牡丹花满园香,六月里的川草花赛金花;

  七月里的葡萄搭成个架,八月里的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的菊花开千层,十月里的瓜果送亲人;

  十一月的柿子当街上卖,十二月的腊梅花风雪里开。

12.jpg

  社火中的“哑巴”。据民间传说他是楚庄王化身,因衣服槛褛,垢面装哑,才逃过了追兵的捉拿。

13.jpg

报子:社火中不可缺少的人物,承担社火队伍的前后联络

14.jpg

灯官老爷是社火中仅次于哑巴的“大身子”

15.jpg

  “胖婆娘”:“社火”中的女性丑角,她怀抱一个布娃娃,有求生育者,向她许以心愿,她就风趣地道出一串有求必应的口彩。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9月19日刊发的《社火》一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