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芯子社火:背芯子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19 02:55)
文章正文

《汉中民俗》——芯子社火:背芯子

2020-01-19 09:13

芯子又叫抬阁,古称乡傩。孔子在《论语》中说:“乡人傩,朝服立于酢阶。”《武林旧事》也载有“迎引新酒,有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抬阁。”其他像《礼记》、《吕氏春秋》等书籍均有记述。可见芯子社火系原于两千年之前的傩。原为祈祷、求神之祭祀仪式,后来演变为喜庆丰收或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这一艺术形式,流行很广,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芯子社火,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

图源网络

汉中各地群众,每年正月里都有耍芯子社火的技艺和风俗。种类有背芯子、桌芯子、船芯子、悬台芯子等,名目很多,造型各异,技艺精巧,玄妙惊奇,绚丽多姿,各俱特色。

背芯子

背芯子即用人背的芯子社火。它用铁制的特形芯子,套背在一人(成年人)背上步行。芯子由背者(亦扮成剧中人物)衣领或袖口伸出,或为举扇、盘、鸟笼,或执鞭、锏、刀、枪等(犹如背者手上所握),例如:《赶坡》,背者扮薛平贵,一手举马鞭(弯形芯子,装饰成一根马鞭,背者手抓鞭把),芯子上的小孩扮王宝钏犹如站在鞭梢上,双臂摇摇摆摆。观之,犹如背者举着行走一样,令人惊叹。

图源网络

背芯子为两人一台(扮一个戏),一行十多台,千姿百态,优美好看。如一队背芯社火中,有《花亭会》、《吕布与貂婵》、《画扇》、《访白袍》、《钉缸》、《借伞》等等,均为二人一台。南郑县协税镇,至今仍保留着一些背芯子及儿童戏剧服饰,道具。每年正月,都要耍背芯子社火。

据说背芯子社火的形式,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如农民在田间劳动之余,当日入日息,返回家的途中(许多农民在耕作时,往往是和妻子并带小孩),把小孩缚于犁拐上,肩负而行,摇晃逗笑,引自为乐。又如驾小孩于父、兄脖子上玩等自乐形式,从而渐次形成背芯子艺术形式。以上这些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孟学范:男(1928.9.14~2013.4.2),陕西省洋县人,南郑县剧团编剧。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民俗学会首届理事、汉中地区民俗学会会长、政协南郑县第三届常务委员等。

出版、发表剧本17个,搬上舞台20多个。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参与编纂《中国民俗大观陕西卷》、《中国食俗大观》《陕西省民俗志》、《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卷》、《南郑县志·戏剧志》。

来源:《汉中民俗》(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