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博文广鉴』你不知道的遗产之美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19 21:27)
文章正文

过年年年过,年年一样过。

春节人人过,有人过的大不同。

云南省师宗县堵杂村彝族春节过年

“绑神猴”活动你听说过吗?

2016年“绑神猴”民俗活动被收录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绑神猴”是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彝族支系干彝人世代相传而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汉族穿新衣过新年,干彝人则穿草衣过大年,当日干彝人用山藤来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是由人来装扮的),然后举行新年庆贺活动。

新春新气象,今天小编就带您一同去探索你不知道的遗产之美以及领略不同面具之下的魅力。

01

“绑神猴”——非遗之美

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到山里割来一种叫做“过山龙”的藤草,在一些自愿充当“猴子”的青少年身上绑扎,这些人从头到脚都绑满青藤,不得露出些许身体,即使是脚掌上也要穿上特制的草鞋,最后戴上自己制作的“神猴”木制面具。

当所有的“猴子”都捆绑完毕后,他们由人便转化成了“神”,随着三声火药枪的鸣响,猴子们便向村里进发。进村时,早有准备的村民们会自发地到村口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甚至鸣枪迎接“神猴”的到来。

进村后,“猴子们”首先要到村活动广场上举行祭献仪式,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待仪式结束后,就开始进行表演,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包括在地上打滚、相互嘻戏打闹、围成圆圈舞蹈等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一系列活动结束后,“猴子们”便三个为一组分别到村中各家各户登门拜访,这种拜访是“神猴”对村民的新年庆贺。耍跳庆贺完毕后,全体扮猴人员集中聚餐,整个“绑神猴”活动也就结束了。

02

“神猴”面具之美

小编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东西,就是干彝人“绑神猴”活动所使用的面具,与其他地区彝族面具不同,“神猴”面具颇具特色。

面具小知识

面具的种类有:

一、祭祀面具——祈求神灵恩赐,保佑民众幸福安康。

二、镇慑面具——挂在庙堂廊柱和民宅门楣的面具,称为吞口,即一口吞吃魔鬼之意。

三、丧葬面具——罩在死人面部的金面具、缀玉缀金面罩,嵌挂于陵墓墙壁和棺椁的玉石神虎面具等。

四、戏剧面具、舞蹈面具、娱乐面具、工艺面具——如傩戏、傩舞、藏戏、戏曲等的艺术面具,儿童游戏的大头娃娃面具。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因地域的影响,其它的面具数量最多,形式多样。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彝族,按其传统历法,农历十二月下旬和六月下旬为新年。彝族新年祭祀面具主要有云南双柏县的老虎舞面具、大锣笙舞面具、“余莫拉格舍”(豹子舞)面具及禄丰县的大刀舞面具。此外,南涧、弥勒也有类似的舞蹈面具。

按材质分为:

①纸扎面具:先用竹条、竹篱扎好框架,再裱上纸,涂上鲜艳的色彩,充满质朴生活的味道。

②葫芦瓢面具:画有虎头的葫芦瓢面具是彝族的独创,将葫芦一剖为二,用鲜艳的色彩勾画,用烧红的火勾在表面戳些黑麻点,其造型粗犷豪放,独具特色。

③木质面具:选取纹细丝顺,不易变形的木料,先砍成大样,画上墨样后用凿雕刻。

“神猴”面具之姿

“神猴”面具的造型并没有完全按照猴子的脸型来制作,它已不是原来生活中的具体物象,而是掺入了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念。

从颜色上看:面具整体的背景颜色是红色,一是写实性的表示猴子的红色脸蛋,另一层面则是用以表现新年喜气吉祥的氛围。

从纹样上看:面具应用的是几何纹样,是用通草芯卷成“粑粑”状的螺旋纹,颜色及外形都像村民们日常所食用的饵块。在传统的装饰纹样上寓寄了对粮食富足的美好愿景。

从形质上看:面具似橄榄型,木料选择柳树、水冬瓜树、绿皮子树,装饰材料有4种,即通草、过山龙藤条、干草、头发。 用夸张的嘴巴和外露的牙齿来体现面具的威严,来震慑入侵者以及起到驱邪避讳的作用。

03

云南省博物馆面具之姿

云南面具的种类丰富多样,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面具文化艺术也值得大众去欣赏和发掘,我馆陈列的部分面具也颇具特色。

傣族面具

20世纪 高34.5 宽19.5厘米

这是节庆歌舞表演面具,傣族在节祭日都要表演孔雀舞,传统的孔雀舞并不像今天那样拟人化,舒展动人。在过去的年代里,表演孔雀舞者必须戴上面具。这种面具多用纸模,五官清秀,面呈粉白色,头戴莲花边塔式花冠,容颜安详。孔雀舞配角佩戴面具用纸制作,一般在泥模上层层糊纸,干后剥离下来,再涂上颜色,最后还要涂上蛋清或上清光漆,这是一种质朴简洁的面具,透露着原始的信息。

藏族护法面具

20世纪 高44 宽39厘米

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族独特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以朴实、粗狂、稚拙、活泼的造型风格而著称。这是一件半立体的三眼护法神面具,护法神是被佛祖或其他高僧所降服,并立誓归顺佛法、护卫佛法之人。护法神有地位等级之分,常见的三眼护法神地位较高,二只眼的地位较低。

藏族伴属神面具

20世纪 高44 宽39厘米

此为藏戏中伴属神面具。伴属神,即为本尊、护法神的随从者。在密宗金刚法舞中经常出现,多随从诸神伴舞,形象以动物为主,如老虎、狮子、牛等。

傩戏面具

1911-1949年 高22 宽11.5厘米

云贵交界处保留着一种戴着面具在场地上演出的民间戏剧,人称地戏,是一种独特的军队傩戏。演出时沿袭“军傩”中蕃汉,即鬼神对阵的模式,不演文戏只演武戏。由于地戏在娱乐之外又带有驱邪求吉的性质,在剧中两军对垒又隐含了人妖对立的喻义。这种面具色彩斑斓,人神虎龙,各呈姿态。用木头雕刻时仅以墨线大致勾出盔顶、盔沿、双眼及下颌的位置,然后用刀直接雕刻。待木胎成型,就用砂纸细细打磨,使各处的线条变得圆润柔和,最后着色、涂油。

注: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彝族吞口

20世纪 高32 宽28厘米

这是镇宅面具,其数量和形式是最多的,今天由汉族移民带来的悬挂“吞口”习俗,仍流行于西南地区,而以云南较为普遍,这也是在云南最为常见的镇宅术。云南各地的吞口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用什么材料或什么造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都以虎为原型。

注: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论是什么造型的面具,都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神秘文化现象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在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它应当值得我们关注。春节期间,快来省博和我一起看好看的面具吧!

撰稿、排版:俞若琳(实习)摄影:一哥 俞若琳(实习)

编辑:叶之声 审核:杨雯玥 郑舒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