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模式与功能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26 14:42)
文章正文

[摘 要]本文将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置于传播学视野中,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融合民俗、地域、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索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学理依据与特点、传播模式与功能。可为全国其他地区社火舞蹈的传播传承以及民间舞蹈理论研究创新思路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传播学;甘肃天水;社火舞蹈;传播模式;传播功能

自古以来,我国汉族春节期间广泛流传民间社火活动。本文中所说的“社火舞蹈”主要是指在民间社火活动中人民群众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民间祭祀与娱乐属性。民间社火活动的民俗色彩、仪式性特征则是构成社火舞蹈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把握其整体文化属性的关键。民间社火活动为社火舞蹈赋予了特定的时空与环境因素、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更为社火舞蹈千百年来的繁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土壤。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增速,如何才能使种类繁多的社火舞蹈得到可持续性的传承与发展呢?社火舞蹈的创新性传播问题的提出,则会是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很好切入点。因此,笔者将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置于传播学视野中,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融合民俗、地域、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索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学理依据、传播模式与特点、传播功能与结构。可为全国其他地区社火舞蹈的传播以及民间舞蹈传播理论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创新思路。

一、天水社火舞蹈的主要传播模式与特点

1.拉斯韦尔的5W宣传模式:过程性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描述传播行为的简要方法是回答如下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途径(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拉斯韦尔认为:研究“谁”的学者探讨的是引起并引导传播行为的因素;研究“说”什么的专家所从事的工作被称为内容分析;把苗头对准传播渠道的研究被称为媒介分析;把接受媒介传播的活生生而具体的人当成研究对象来分析,则被称为受众分析;如果是对受众影响的探讨,那就是效果分析。 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与特点为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可将关注点投放到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第一,确定天水社火舞蹈传播活动中引导传播行为的人或其他因素。如:当地社火活动的官方或民间的组织者、社火舞蹈的传授者是谁?或那个群体?他们是如何推动引导与控制把握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整体进程?第二,聚焦于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具体内容。如:都跳什么舞蹈?每个舞蹈的形态是怎样的?舞蹈形态与社火活动仪式有着怎样的影响?第三,关注于天水社火舞蹈内容传播的具体渠道与途径。如:采用了什么样的媒介来开展传播?是电视录像、报刊杂志、现场演出,还是网络直播、抖音、微信、微博,抑或是学校课堂教育方式、非遗保护手段?每种传播渠道或途径的优缺点是什么?其未来创新性发展还具有多大的空间与措施?第四,重视天水社火舞蹈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分析。如:谁来观看?他们在观赏中有着怎样的“期待”?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活动、文化层次、审美倾向等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与差异?第五,加强天水社火舞蹈传播中的受众效果分析。如,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能够引起受众群体的重视?能够推进传播效果的实现?能够更进一步的拓展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2.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符号互动性

一般而言,与传统的直线性或单向传播模式不同之处就在于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主要强调了传播的符号互动性,适用于人际传播。该模式认为:传播者也就是释码者,传播者中的一方在发出传播讯息之后,就同样以“释码”的身份加入传播过程。就客观准确反映现实的传播过程而言,该模式无疑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认为信息为传播双方所共享且可相互反馈,传播就是一个在传播者之间持续进行的讯息互动过程。在我看来,无论是解决天水社火舞蹈传播发展的“广度”问题还是应对“深度”问题,我们都须关注“传播的符号互动性”。实际上,天水社火舞蹈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双方之间,都可作为传播过程进行的互动主体,让舞蹈成为双方情感表达的最佳手段,更使舞蹈成为双方文化与讯息呈现的最有效互动方式。舞者将舞蹈形态的情感含义传达给欣赏者,欣赏者接收到讯息后经自我的编码解读以生产出新的意义,再反馈于表演者。就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符号互动性研究而言,无疑要求我们日益增强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信息共享与反馈的数据分析能力,可具有进行预测未来传播发展变化的趋势的空间与潜力。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社会关系性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是1954年由威尔伯·L·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首次提出。该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联结性和交互性,具有传播的社会性特质与大众传播的属性特点。传播者的媒介组织,每天会收集到大量各类的信息,这个时候它也在扮演译码者的角色,而后再经过组织化的个人,如记者、编辑等的加工整理、重新编码成媒介产品,并向外传递发送给各种类型的受众,这时又充当编码者的角色。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就是大眾受众。每个个体汇集在一起,便成为受众,但绝大部分个体却又分属于各自所在的社会小群体,他们会受到这个社会小群体的影响并在群体内对讯息进行重新诠释。该模式为我们深入研究天水社火舞蹈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大众受众全体分散较广、数量较大,具有匿名性和异质性,属松散型分散状。因此,我们可从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大众受众媒介组织的立场出发,视受众为“市场”,对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个人进行以“收视率”为代表的受众结构分析、媒介效果调查等“控制”研究。另外,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下,天水社火舞蹈传播可利用在线聚合的方式,形成以天水地区或社火舞蹈共同兴趣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群体网络,如各种粉丝群或地域群体等。媒介用户会以个人化、小规模的参与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从天水社火舞蹈受众视角来评估媒体表现,探讨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和意义。

二、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功能

一般而言,“环境监测、联系协调、文化传承、娱乐功能成为了大众传播]

的四功能说。”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功能的探讨,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拉斯韦尔将其看做“哨兵”,施拉姆则把它比喻为“雷达”。因为人们对安全的渴求,导致会随时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发现检测出那些有潜在威胁的环境变化因素。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也具有环境监测的功能。其传播活动能够显示出人们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部分传统社火舞蹈慢慢濒临消失;在交通闭塞且外来文化渗入较慢的村落,其社火舞蹈竟依然广泛兴盛;我国城镇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态势下,有的地区其社火舞蹈融入其他元素而发生了各种变异……。从一定意義上来看,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也是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哨兵”和“雷达”。

2.联系协调

联系协调功能还被称为“解释和规定”。主要是指为了能够使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正常运作而进行的沟通与协调。即可为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表达与沟通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还能提倡、重申国家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也具有联系协调功能。天水社火舞蹈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其组织、传授、学跳、观赏的传播不仅是该地区群体之间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族群身份的认同、民族文化的标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特定审美心理倾向的表达、深层价值观的沟通。从而形成了由“个体”到“群体”的融合、由“我”到“我们”的转变。

3.文化传承

赖特将文化传承功能称为“社会化”。泛指人类学上所说的群体的一切行为方式的总和。诚然,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天水社火舞蹈的形态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无论是动作队形与技巧姿态、还是道具服饰与角色扮相,抑或是社火舞蹈的仪式与习俗,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舞蹈是一种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在当代的遗存形态,它传承了该地区的社会规则、文化意识形态以及风俗民情。那么,对于天水社火舞蹈文化传承的新措施、新途径,则是我们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符合当下时代人民的需求,又能够原汁原味的传承历史发扬传统文化?从传播的渠道、方式、过程等角度去探索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间空间要素、受众群体的文化变迁因素、特定心理倾向,也许会是日后切入民族舞蹈文化继承的一个新视野。

4.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指传播行为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娱乐功能主要体现在自娱自乐的传播场景与娱人娱神表演的心理诉求中。为了庆祝一年中最盛大的春节,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社火活动中的激情狂欢中,用艺术展演的方式,来洗涤一年的辛苦,表达农耕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用社火舞蹈的形式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农业丰收的殷切希望、祖先祭祀的虔诚等。这一切带给我们语言所无法言说的精神文化享受和视觉盛宴,并以其深厚的社会历史价值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人们去喜欢天水社火舞蹈,表演它、传播它。

结语:总之,无论是哪种传播模式理论与功能,我们对其运用乃至借鉴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试图以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深入探究为己任,以其传播的广度为核心。实际上,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是传播的一个关键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天水社火舞蹈传播过程的深入观察和互动沟通,洞察自己和他人,影响与动员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职业的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相互接纳、理解、支持、欣赏,建立良好互动的有意义的关系,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乃至国家与社会、族群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谐融合而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新华出版社,2004.

[2]许静.传播学概论(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该论文是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天水社火舞蹈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G-3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小红)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传播学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浅议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2期)2017-01-03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校园外语传播模式研究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新闻与传播研究(辑刊)(2015年0期)2015-01-22

 

艺海2019年10期

艺海的其它文章   1950、60年代田汉戏曲演剧述论   “一带一路”与上海戏剧学院实践案例   中国古代“清”美学范畴之流变   《开放夫妻》在中国的跨文化演绎   湘剧《云阳壮歌》中的英雄主义   话剧表演中的演员情感表达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