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永济背冰:没有钢筋和铁骨,不要碰这三九天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31 18:29)
文章正文

背冰,是发源于永济市长旺村和邻近的芮城县匼河村一带,男人们在数九寒天背冰亮膘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

“背冰亮膘”从字面理解,即在寒冷的春节或二月二时节,农村汉子们赤裸上身后背一大块冰,赤脚行走,展示自己不畏严寒,勇往直前的精神。

图片

因其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而闻名遐迩,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长旺村位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东靠首阳山,西临黄河,南与芮城县相接,北与蒲州为邻。这里依山带河,沟壑纵横,扼秦晋之咽喉,通豫陕之要津。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为唐“白马将军”杜确镇守河东之关隘,人尊其为“寨神爷”并于每年二月二祭祀,该村背冰亮膘活动为庙会助兴,沿袭成俗。

图片

长旺村是首阳山上的一座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传舜“渔于雷泽”之处就在该村龙头山下的黄河湿地。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尊其为义士,留下了许多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千百年来,其义士风骨无疑影响了这方土地。

沿黄河一带,自古就是兵匪出没之地,当地人为保境安民,养成了嫉恶如仇,无所畏惧的彪悍民风。这为背冰的发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背冰一直流传于长旺村和邻村的匼河村,周围区域再无此俗,但起源何时,史无记载,民间流传各种传说,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种。

背冰起源传说之一:太平军攻打茅津渡说。

图片

1990年版《永济县志》记载:背冰这种民俗活动相传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在清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军北征攻打茅津渡口。清军将领强拆民房,准备在黄河北岸架设两道火墙以阻挡太平军攻城。

天平军里有个名叫相福禄的部将,他是长旺村人,见清军架火阻拦,想了一计,让太平军将士到黄河凿冰块,然后背着冰块灭火破城,果然破了火墙,取得战斗胜利。

后来,相福禄解甲归田后,为纪念太平军将士的英勇,在春节、元宵节闹社火时,组织当地民众编创“背冰”节目来反映当时的攻城场景,展现太平天国将士大无畏精神。背冰活动遂流传至今,形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

背冰起源传说之二:二月二中和节和“匼河二杆子”说。

图片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头节”。在芮城县匼河村,二月二这一天,还有个特别的习俗,村民们把自己家中所藏珍宝都拿出来集中展示,俗称“亮宝会”。古人认为珍宝有镇邪去病,吉祥如意的含义。

对匼河村人来说,亮宝会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欣赏珍宝,观看精彩的乡村文艺节目,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背冰亮膘”表演。

背冰亮膘号称“匼河二杆子”,一队赤裸上身、仅穿红布裤衩的农村精壮汉子,身背20多公斤的冰块,肩扛着铡刀、石磨或者粗檩条,赤着脚冒着严寒列队缓缓行进,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大展阳刚之气。“匼河二杆子”威名远扬,声达四方。

匼河背冰起源相传更古老,据说始于战国时期的秦晋之战,晋国士兵以冰块灭火,用铡刀当武器打败秦军的故事。

芮城匼河村与永济长旺村相距仅1公里,历史上同属永济管辖。民国时期,长旺、匼河同属永济县风陵渡区。1958年,匼河、长旺划归芮城县管辖。1961年,又将长旺等4村划入永济县。

从此,长旺村与匼河村分属永济、芮城两县管辖。背冰亮膘活动几乎不来往。

背冰社火表演体现出一种

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

“背冰”又名“背凌”,当地人称“粗锣鼓”。是长旺村社火中最精彩的部分。主要表演下河、 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战斗场景,表演形式虽然不复杂,但却十分独特,展示一种阳刚之美和无畏气质。

背冰的“前奏曲”极具原始色彩,当地百姓称为“逗社火”。

图片

春节时期,黄河岸边仍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天蒙蒙亮,一群7、8岁的孩子们在大人的使唤下,抱着公鸡,嬉闹着来到各社火头门前大喊:“你出来不出来?不出来学鸡叫!”随后伴有其他孩子们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耍闹目的是催促社火头赶快带领大家闹社火,这是社火的序曲。

社火一般在清晨八点开始。七点左右,人们就来到村里空旷的地点集中准备。寒冷的乡村顿时热闹起来。此时天刚微亮,气温很低。表演者已经脱下了厚厚的冬装,只身着红绸短裤,头上系着红头巾,赤脚穿拖鞋。为了御寒,汉子们不时喝几口烧酒暖暖身子。

背冰的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但是当地的汉子们都不怕严寒,不论年轻的、年老的都踊跃参与。表演快开始时,他们将红绳穿好的冰块斜挎在背部,昂首挺胸,整装以待。

社火开始了,一个大汉扛着木檩大旗带领着队伍威风凛凛地迎面走来。随后铳队、龙虎牌、背花锣鼓队、背冰队等五、六支队伍相继而来,最后是一座独杆轿,整个队伍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队伍中最显眼的是“檩旗”。檩,是用于盖房子的大木料,长有四米左右,直径约50公分的圆柱形松木,重量都在百斤以上。扛木檁的人,必须身强力壮,身体素质极好,以此彰显亮膘人的铮铮铁骨。

最后面的独杆轿,也比较有趣,属于滑稽节目,坐在轿上的壮汉戴着礼帽,赤裸上身背着冰块,身上描龙画凤,煞是好笑,周边看热闹的不时和他取笑逗乐子。

按照惯例,各社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背冰锣鼓队先游街串巷表演一番,再互相到“对手”的地盘挑战比拼。

当两家“对手”锣鼓队迎面相遇,彼此之间便开始拿着劲猛烈敲,越敲越热烈,十八般武艺一一展示,形成“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不认输,我也不认输”的僵持局面。

一些观众会逗趣地向亮膘汉子身上洒水,朝锣表面泼水,插着龙旗的木檀,硕大冰冷的冰凌,寒光闪闪的大铡刀,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背冰表演达到了高潮。

“逗”和“闹”是背冰社火两大特点

具有浓郁的黄河风情

背冰亮膘表演具有“逗”和“闹”的特点,即一方面锣鼓敲得紧张激烈,另一方面表演又充满诙谐、引逗的笑闹场景。如前面讲的“独杆轿”,又称“坐椅子”或“精沟轿”。

轿子十分简陋,一把普普通通的椅子被固定在轿杆上,就是轿子的座位,并没有轿顶。

图片

一名化装成“三花脸”的壮汉坐在轿子上,身背一、两块冰,下面抬轿的故意上下左右使劲晃动轿子,壮汉随着轿杆的来回晃动,忽上忽下荡来荡去。表演者滑稽可笑,故意做出各种夸张、搞怪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种“独杆轿”,是经过改装的,民间戏称“猴上杆”。它的形状、功能都类似跷跷板,用一根长檩条和架子做成,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轿子被放在三轮车的车斗上,两名表演人员分别骑坐在木檩条两端,不时做出滑稽模样,逗引观众,同样颇具搞笑色彩。

在背冰表演的这一天,是长旺人最开心的一天,大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都可尽情狂欢耍闹。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在开心欢快的嬉笑声里,表达了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冰表演一般在十点之前结束,因为此时阳光已洒满大地,温度慢慢升高,冰块逐渐融化,背冰亮膘表演就结束了。与此同时,另一种热闹有趣的社火节目—细锣鼓开始登场。

细锣鼓也是长旺村社火中有特色的重要节目。不同于粗锣鼓的粗犷豪放,细锣鼓的特点就体现在“细”上。表现在精细繁复的服装、道具及展演上。

细锣鼓一般在十一点钟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炮仗”队,用来开道和维护秩序。接着是一位老人打着引旗,与粗锣鼓不同的是,细锣鼓的引旗是用一支细长的竹竿绑着社旗,上写社名。

后面是背花锣鼓队,背花锣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当地人称它为“撇锣”。它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表演道具,最引入注目的是用五颜六色美丽精巧的手工艺花、彩色丝带和一面圆镜点缀的“锣鼓背子”,它是一支类似“S”形状的铁架做成的花束,支架要贴合身体的背部,先把其绑在表演者后腰,再将带有花束的部分从脑后弯到头顶,伸向脸前方,把大锣挂在花束下方的挂钩处,表演者左手抓锣沿,右手“撇”锤,上下“撇”“敲”。 背花锣鼓色彩艳丽,花团锦簇,表演别具一格,赏心悦目。

表演人数一般为20人,包括锣、鼓、钹三种乐器。近年来,一些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积极参与背花锣鼓的表演,十分精彩。背花锣鼓队除了自身表演,还要为后面的故事伴奏,营造喜庆热闹的现场氛围。

背花锣鼓队之后是故事和坐轿表演,这是社火中的另一个高潮。

一般是将演员装扮成戏曲人物,如《铡美案》中的包公,《百岁挂帅》里的佘太君,《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

细锣鼓中的故事表演,体现了各社的文艺水平,结合了“斗”与“闹”的特征,与早上的“斗”锣鼓相比,文雅了许多,主要是制造热闹气氛,比赛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

坐轿是细锣鼓中的重头戏,一般分为头轿、二轿,人多的甚至有三轿。这也是长旺村尊老敬老的活动之一。

头轿坐的都是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二轿、三轿依年龄大小往下排。头轿地位最为尊贵。谁家老人坐在头轿上,谁家的孩子面上最有光。

当抬着头轿的社火队伍到达村里广场最热闹处时,闹社火的气氛再次达到顶峰。按照惯例,白天坐轿老人的子女会在社火结束后,主动送来烟酒副食给大家吃喝,犒劳那些付出辛苦的抬轿人。

高潮迭起的细锣鼓结束后,长旺村的社火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到第三部分“闹笑话”。这个节目又被称为“耍故事”或“老鼠嫁女轿”,包含十足的笑闹成分。

“闹笑话”是年轻人的活动,一般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被关系好的一群人强拉硬塞进轿里。年轻人用力颠簸着轿子,故意恶作剧,在村里跑着绕行一圈。能被塞进轿子里的人一般都是社里人缘好的,所以他们还要买烟酒糖茶以表谢意。

过去,每天的社火结束后,长旺村负责社火活动的人员会举行一个小聚会,社火头会总结一天的情况,并安排好第二天的活动内容和细节。至此,热了一天三起的长旺村社火才算告一段落。

背冰是运城市特有的民俗活动。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表演者仅穿红色大裤衩,背着冰块游街表演。体现了黄河儿女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也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种民俗活动对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一种激励,鼓舞着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去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