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不为新朝站台,“卧冰求鲤”的王祥为何被列为西晋开国十一功臣?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9 02:21)
文章正文

不为新朝站台,“卧冰求鲤”的王祥为何被列为西晋开国十一功臣?

2020-07-06 15:23

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崇尚孝道,讲究“敬天法祖”,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还有整理下来的“二十四孝图”流传后世,其中的“卧冰求鲤”典故出自三国魏晋时期的王祥,在魏晋嬗代的微妙时刻,讲究孝道的王祥毫无疑问是曹魏政权的忠实拥趸,在这一点与意欲取代曹魏的司马氏家族利益格格不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司马炎篡位代魏后,大封十一位开国公爵,王祥却能名列其中,着实令人跌破眼镜。那么,司马氏政权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一决定背后必然蕴含着政治、文化等方面利益考量,那就是看重以王祥为代表的道德楷模示范效应和 琅琊王氏高门望族势力。

司马炎开国之初大封十一公爵背后的政治玄机

公元265年,即曹魏咸熙二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司马炎大封功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开国十一公爵:

《晋书 武帝纪》: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

应该说,司马炎登基称帝是比较仓促的,因为他的父亲司马昭去世十分突然,司马炎年纪尚轻,缺乏足够的政治历练和政治人才班底,在元老大臣们的拥戴下才顺利登基。为了回报这些元勋重臣的功劳,司马炎迅速作出了分封开国功臣的决定。但是,仔细审视这份十一位公爵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人的入选十分异常,那就是太保,出身琅琊王氏的 睢陵公王祥因为其他十位功臣都为魏晋嬗代作出了贡献甚至突出性贡献,唯独王祥以曹魏政权纯臣自居,一贯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

我们先看看另外十位开国公爵在司马氏代魏阶段的突出表现。骠骑将军石苞(以炫富著称的石崇是他的儿子)出身贫寒,是司马师提拔上来的心腹爱将,曾长期驻守淮南前线抵御东吴政权;陈骞帮助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后又镇守荆州前线,石苞和陈骞多次在魏末帝曹奂面前劝其禅让帝位,为西晋开国居功至伟。贾充是司马氏的谋主,参与了司马氏一系列重大决策,魏帝曹髦被弑的图谋就是出自贾充之手,司马昭去世前还指定他为托孤大臣。何曾,在司马懿时期就倒向司马氏,后来与司马师一起策划废除了魏帝曹芳。荀顗在司马师刚刚掌权之际提醒司马师注意地方势力,后来在司马昭出兵平定淮南诸葛诞叛乱时,受司马昭委托坐镇洛阳,是司马氏家族的重臣。裴秀、荀勖,二人原为曹爽故吏,后投入司马昭门下,俱为心腹,同掌机密,后参与策划司马炎篡位。王沈,也是曹爽故吏。后投靠魏帝曹髦,结果在曹髦要诛杀司马昭之际,临危背主,直奔司马昭府邸高密,因而获得司马昭重用。卫瓘,出身世家大族,被司马昭倚重,帮助司马昭平定钟会、姜维叛乱。比较特殊的是寿光公郑冲,他虽然不党不群,做官比较“佛系”,擅长讲学论道,精通礼仪,不愿意介入司马氏代魏的政治纷争,但是郑冲也避免不了参与废立篡位之事,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位时,郑冲还是接受了手捧策书的任务,被迫用自己的政治威望和道德操守为西晋政权背书。

依东汉旧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在三公之上,又设立“太宰”、“太傅”、“太保”为三上公。同时另设最高军职“大司马”和“大将军”。这八个职位合称“八公”。“八公”按地位依次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对新朝创立无尺寸之功的王祥居然可以位列“八公”中的第三位,再加上后世《晋书》为王祥列传,位列群臣列传第一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祥在西晋王朝的政治地位。那么,王祥何德何能可以得到西晋王朝统治者的青睐,主动贴上去尊崇?这就要从王祥的经历说起。

出身世家、“卧冰求鲤”的孝子典范

王祥是山东琅琊郡人,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是西汉名臣王吉。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晋书》

到了王祥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但王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幼苦读书史,学识渊博,满腹才华。东晋一度占据朝堂主导权的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等人就是出自琅琊王氏,王祥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王览,而王览的孙子就是王导。

琅琊王氏人物关系网络

《晋书》记载,王祥非常注重孝道。他的生母早死,继母朱氏过门后,对王祥非常严苛,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得王祥也失去父亲的欢心。王祥经常受到怒骂呵斥,甚至被打发去打扫牛圈,苦不堪言。但王祥却对父亲和继母毫无怨恨之心,反而对双亲更加恭敬,"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继母朱氏大冬天想吃鲜鱼,但当时天寒地冻河水结冰,集市上根本买不到鱼。王祥来到河边,"解衣将剖冰求之",水面上的冰层"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王祥赶紧拿着鱼回去给母亲熬鱼汤。从此留下"王祥卧冰"的孝道美名。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东晋.干宝《 搜神记

孝道

卧冰求鲤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带着继母和弟弟王览离开了琅琊,来到了庐江避世,隐居了二十多年,不接受朝廷征召。继母朱氏去世后,王祥哀痛病倒。此时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为州别驾,此时的王祥已经年届六旬,在古代这已经快要入土的人,但是,在弟弟王览的劝说下,王祥最终还是选择出仕。

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

由于政绩卓著,虽然年迈,王祥仕途却是一路坦途,历任徐州别驾、温县令、大司农,高贵乡公曹髦登基后,王祥被赐予关内侯爵位,官拜光禄勋、司隶校尉,成为曹魏重臣。新帝曹髦喜爱儒学,常驾临太学,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此时年近八十,王祥在曹魏集团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执手杖面南以师道自居,魏帝曹髦甚至坐在北面请他发言,王祥则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政化的要点来加以训诫,在场的人都洗耳恭听,这是道德楷模方有的待遇。

道德楷模示范效应和士族门阀背景:司马氏家族不得不推崇王祥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并不平坦,除了要应对来自蜀汉和东吴政权的外在威胁外,如何稳妥地处理好内部反对势力也是一大考验。一是魏帝曹髦被杀,成为司马氏代魏进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司马昭不得不出险招,出兵伐蜀,力图以伐蜀的军事胜利为司马氏的正统性背书,二是由于魏帝曹髦被杀,使得司马氏难以在“忠”字上做文章,毕竟难以洗白,司马氏不得不另辟蹊径,转而在“孝道”大做文章,以王祥为代表的孝子重臣就成为了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三是士族门阀政治势力强大,为巩固地位,司马氏频频向士族门阀们示好,争取他们的政治支持,至少希望他们不要公开反对。而处于魏晋嬗代之际的王祥,恰恰既具备道德楷模形象,又是琅琊王氏这样的士族门阀出身,因此成为司马氏家族不惜代价拉拢尊崇的对象。

司马昭影视形象

一是道德楷模示范效应。由于司马氏在代魏进程中,在“高平陵之变”中背信弃义,食言而肥,虽然成功地攫取了曹魏实际控制权,却也损害了司马氏在曹魏老臣心中的形象;这还没算完,在司马氏拥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后,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的高贵乡公曹髦,激愤之下,竟亲率部分禁军护卫攻打司马昭,虽然不出意料地兵败被杀,但是此举给企图代魏的司马昭带来了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尽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士族更是对此心照不宣,甚至不乏有意推动此事进程之人,但是,如此不顾表面上的君臣伦理,公然弑君仍然触及到了士族的传统伦理底线。因此,司马氏已然在古人推崇的“忠”字上大大失分,不得不转而主攻“孝道”,这就是 西晋李密曾在《陈情表》中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里没有言忠,主要是司马氏家族先天不足。

而王祥此时的表现,不论是否处于本心,相当符合重臣孝子的完美形象。王祥的完美孝子形象自不必多言,王祥在司马氏代魏进程对司马氏的反对却不强烈,却也是一副纯臣做派,至少比司马孚那样一边为司马氏战斗,一边又自诩为大魏纯臣更真实。在曹髦被弑后,王祥赶到被弑现场,嚎啕大哭,自称“老臣无状”;司马昭灭蜀后进爵晋王,王祥、何曾、荀顗去拜见司马昭。何曾、荀顗都对晋王司马昭行跪拜礼,只有王祥行长揖礼。他说:“我是魏国三公,司马昭是魏国的晋王。王只比三公高一级,哪有天子三公动不动给人臣下拜的道理呢!”在司马炎接受禅让的过程中,王祥一不撺掇劝说魏帝曹奂禅让,二不在禅让过程中发挥任何积极作用,跟他齐名的郑观好歹在禅让大典上担任了手捧策书的角色,王祥则一概不参与。

因此,从内心深处,晋武帝司马炎不喜欢王祥这个年过八旬的老家伙,但为了巩固新生的晋朝基业,司马炎还不得不借助王祥的政治威望特别是道德楷模形象,把王祥纳入开国十一公爵之列,这样一来就给外界一种印象:德高望重的王祥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的。

二是作为士族门阀的琅琊王氏是司马氏政权极力拉拢的对象。自从东汉建立以来,士族门阀出身的官员便成为王朝统治者依靠的主要对象,曹魏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以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这样为代表的士族力量。虽然在司马氏代魏进程中,并非所有的士族门阀都投靠了司马氏,有的甚至还因个人利益原因走向了司马氏的对立面,“淮南三叛”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淮南第一叛的主角王淩出身于太原王氏,叔父王允是东汉末年士大夫的领袖人物,曾设计诛杀权臣董卓,其家族影响力远在司马氏之上。王淩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不满司马氏专权,计划在许昌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目的在于自己成为权臣;淮南第三叛的主角是出身于琅琊诸葛氏的诸葛诞,诸葛诞也是诸葛亮的同族后辈。由于淮南三叛威胁到了司马氏的政治地位,司马氏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

但是,待到司马氏牢牢掌握曹魏政权之后,即使是反对过司马氏的士族门阀依旧是司马氏着力拉拢的对象,所以才有司马昭为王淩平反,目的就是拉拢太原王氏;司马炎屈尊主动向叛将诸葛诞的儿子示好,亲自劝说其接受官职,目的也是为了拉拢名门望族琅琊诸葛氏。

这样看来,至少没有公然对抗,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的王祥,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司马氏拉拢的对象,毕竟王祥不但出身于琅琊王氏,笼络王祥就相当于争取琅琊王氏的力量。而且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都出自于战国名将王翦之后,二氏均为望族,至少在西晋初期,王氏两大家族都是连枝同气,荣辱与共的。

结语

正常情况下,新朝初立,所封的开国功臣大都是对王朝建立立下了功勋的,但是,在魏晋嬗代的微妙时刻,为了突出自己强调的“孝道”和争取士族门阀的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在考虑册封开国公爵之时,除了考虑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之外,还不得不把素有重臣孝子美誉的琅琊王氏王祥位列之中,目的就是为了“蹭热点”和“蹭光环”,一来推崇以“卧冰求鲤”的孝子道德楷模形象,彰显晋朝崇尚“以孝治天下”的宗旨,把王祥树立为典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司马氏篡位的不利影响,收买天下人心;二来是为了巩固皇权,拉拢王祥背后的琅琊王氏士族力量。虽然后世对王祥的形象有争议,但是王祥以八旬高龄,虽不敢公然跟司马氏唱对台戏,毕竟还要考虑到家族利益,却也不愿意被司马氏消费利用,还是希望保持自己忠臣孝子的良好形象。于是,分封不久之后,王祥就开始向司马炎上书希望辞官退休,司马炎自然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么好的炒作机会,在几番推诿之下,司马炎最终让王祥保留爵位退休在家,仍保留三公待遇,王祥去世之后,司马炎还特意赐谥号为“元”,寓意王祥对晋朝建立有功劳,估计这也是王祥本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咸宁元年(275年)八月,晋廷给出了一份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在这份名单中, 当年受封的开国十一公爵,除了王祥之外,几乎悉数配享太庙(卫瓘没有入选),而同时成为开国公爵和配享太庙的大臣,才是司马氏政权认定的名副其实的异姓开国功臣。

参考资料:《晋书》、《 搜神记》、《世说新语》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