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收藏】如何看门道,这篇长文告诉你天水社火的“前世今生”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9 14:47)
文章正文

【收藏】如何看门道,这篇长文告诉你天水社火的“前世今生”

2019-02-15 13:02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民俗民间文化底蕴深厚

多年来

作为天水广大城乡民间主要文化娱乐形式的社火

有其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

这篇长文告诉你天水社火的“前世今生”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作者:吴凯飞

年份:2009年

(本文刊登于2010年2月《天水日报》、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关陇社火艺术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西北民间文艺研究》)

内容摘要:天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作为天水广大城乡民间主要文化娱乐形式的社火,有其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演进变化,社火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尽管天水社火为民间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但其反映的内容却包罗万象,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及民间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羲皇故里;天水社火民俗;历史演进;发展及展望

一、天水概况

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不仅如此,中外很多到过天水的人,都认为天水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天水之特,特在哪里?特在她的历史,羲皇故里,发祥中华民族,历史传承悠久;特在她的文化,大地湾史前遗址,追溯八千年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特在她的地域,兼具北雄南秀,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赋予她钟灵毓秀;特在她的民俗,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远古汉、狄、羌等民族杂居,形成了她独特的民族特色,民俗民风别有韵致,无不带有地域的深深烙印。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居甘肃省之最。现辖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区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有2700年的建城史,古称“成纪”,又称秦州。天水是“羲皇故里”,“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1)“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2)天水东抱陇坻,西倚洮泯,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交通枢纽。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有北雄南秀两大特点,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黄帝都诞生在天水,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伏羲文化肇启中华文明,距今4800——83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说明天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3)。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天水之特,还特在她的民间民俗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乐舞对民俗的教化作用, “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4)3000年前,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天水又成为沿途要邑和这一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抗战时期及解放以后,天水因战争以及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天南海北的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天水地域的特殊性,它融合了北戎、南羌、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口头文学、方言、小曲、道情、歌舞及非常丰富的其它民俗文化遗存,既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又具有兼收并蓄、多方融合的特点。

二、天水社火民俗特征

(一)历史起源悠久,发展传承至今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

天水社火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上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下到民俗风情、耕种劳作、婚丧嫁娶、家居琐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政治经济:主要有从戏曲演变而来的重大的历史故事及反映现代、当代国家大事新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编短剧、折子戏、小曲段子等。如历史小曲《孟姜女》、《三国曲》、《光绪逃西安》,现代内容的《想红军》、《打日本》等等;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对唱《卖货郎》、《卖棉花》、《箍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火新的表演内容也在紧跟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如秦安现代小曲剧《情系学子》反映的是党和政府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内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工经商闯未来”,“希望工程播希望,情暖莘莘学子心”,(5)时代气息就非常浓厚。

(2)生产劳动:古代先民生产劳动是社火的主要起源,所以在天水社火表演内容中,反映生产劳动场景及感受心情的内容很多。如:《砍柴》“太阳上来万丈高,我和情郎上山砍柴烧。娘问我为何回家晚,我说难捆又难挑。”(6)其他如《割麦》、《锄草》、《拾菜》、《牧牛》、《务农曲》等比比皆是,符合我国古代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生活特点。

(3)庆典祭祀:每逢节庆,龙灯舞(俗称“耍龙灯”)、狮子舞、烟火等是必须有的节目,其又是春节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小曲、歌舞中,表示庆祝、祈求幸福的内容也很多。演唱内容中,还有一些是专用于在寺庙中敬神演唱的,如《太平年》“进的庙门往上看,后堂里坐下个活神仙;来来去去人不见,风调雨顺太平年。”(7)还有诸如《十支香》、《十盏灯》、《刘海撒金钱》等等。

(4)世俗生活:以农村家庭生活题材为多,民间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反映,尤以爱情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前者如《擀荞面》、《十月怀胎》、《李三娘研磨》、《南桥担水》等等。《十月怀胎》“一月怀胎在娘身,无踪无影又无身。又如水面浮萍草,对谁不说有身孕。二月怀胎在娘身,头闷眼花路难行。口中不言心在想,孩儿在身谁知情。三月怀胎在娘身,两腿无力难出门……”(8)表现的是妇女从怀孕、妊娠反应、行动不便到生产的艰辛,一月月唱下来,贴切自然,打动人心;《李三娘研磨》则表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生活:即将临盆的李三娘还在婆婆的打骂呵斥中挺着大肚子推磨,直到生产,还没有完成婆婆规定的“任务”,令人同情、发人深思;后者如:《下四川》、《送干哥》、《转娘家》等等。《下四川》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干哥哥”带着“干妹子”下四川、到扬州,一边观灯玩景,一边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因为社火内容上大多是反映民俗民情的,最贴近基层生活,所以也最能打动人,受到百姓欢迎。

(5)军事战争:主要以古代战场文化为背景,反映涉及战争及英雄人物的故事。群舞如《秦王棍舞》、《轩辕鼓舞》,各类武术表演,《旋鼓舞》也有起源于古代战争之说。表演唱类如《四季行兵》、《十月点兵》、《十二将》、《平贵吃粮》等等。

(三)传统时尚交织,多元包容集成

因为天水社火历史悠久,多方融合,包罗万象,吸收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社火精华,可以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体。

内容上有古有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除前述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外,还有如《韩湘子度林英》、《赵玄郎送京娘》、《王祥卧冰》等等;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现、当代内容的,如《政策归心》、《保卫祖国》、《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等。

节目规模有大(集体性)有中(小组合)有小(独角或双角),民众参与性强。大型的如以唢喇或锣鼓点伴奏的大型舞蹈《秦州夹板》、《武山旋鼓》、《轩辕鼓》、《大秧歌》(俗称“扭扭队”)、《高腰伞舞》以及有固定曲调伴唱的《蜡花舞》等等,往往有数十人、上百人参与演出;中型的类似于现代的表演唱,如《四季行兵》、《踩仙鹤》等等,数人或十数人演出;小型的如独角演唱,一般都有专门的曲调,如《牧牛》、《钉缸》、《擀荞面》等等;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则常用一男一女表演,有专门的曲调,相互对答。如《下四川》、《花亭会》、《李三娘研磨》等等;也有角色分工较细的小剧或折子戏,如《张连卖布》、《瓜女婿转丈人》、《三堂会审(苏三)》等等。

形式风格多种多样,多元包容。小曲小调、山歌、情歌,独唱、对唱、表演唱,小剧、折子戏,舞蹈、武术甚至杂技(如龙舞、狮子舞就颇具杂技风格)等等都可纳入社火表演。内容形式包罗万象,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有的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有的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民族风情兼备,如群体表演《秦王棍舞》、《旋鼓舞》充分体现北方民族的粗犷彪悍,《蜡花舞》音乐悠扬婉转、舞蹈婀娜多姿;《踩仙鹤》、《跑旱船》的衣着打扮、《秦安小曲》的演唱风格就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风味。

曲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天水是中华文明肇启地,中国重要地方剧种“西秦腔”的发源地。天水社火演唱大多用地方小调(曲),各县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小曲。地方小调(曲)是当地地方剧的鼻祖,但这些地方剧又反过来影响地方小调的演唱。天水东邻陇东、陕西,北近定西、兰州,西接甘南、临夏,所以,天水社火小调在自己已经非常丰富的各种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陕甘秦腔、陇剧的嘛簧、陕西眉户及碗碗腔、临夏甘南的花儿等等各种唱腔的精华,小调唱腔丰富多彩,表演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普及面广,几乎人人能演、人人能唱,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加之道具乐器简单(主要有鼓钹、唢喇、二胡、三弦、鼓板、碰铃),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逢年过节,只要需要,临时拉起一支社火队伍,稍作演练,就可开场演出。

三、天水社火的民俗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天水各乡镇甚至各村,社火的表演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大体程式内容大同小异,仅以现秦州区西、南一带社火表演形式举例说明。

(一)黑(夜)社火表演一般程式

1、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还会延长到农历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也进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2、组织机构: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社火导演(俗称“社火头”)由懂得很多社火内容的人充当。在乡间,社火还是一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

3、放“探马”:即社火出演前的传话程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马”(即传信人),带上“帮铃”(旧时马帮戴的串铃)到乙村会长家通知,村里人听到铃声,就知道晚上村里要来社火。如今这个程序早已被电话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喇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伞”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黑虎剜心”、“挤麻子”等等。

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漩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舞表演。

(二)白社火

白社火与黑社火的主要区别:一是形式不同,黑社火以演唱为主,形式活泼多样;白社火不唱,以妆扮表演为主,形式比较刻板固定。二是内容不同。黑社火更接近基层,主要反映民间的“俗”生活,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一般限于场地表演;而白社火由于形式条件所限,一般以妆扮传统“大戏”角色为主行进表演。

马社火表演一般程式及分类:

马社火:又称“马秧歌”,历史已很悠久。春节期间,各村挑选数十匹马、骡或健驴,加以装饰,由男子妆扮成传统戏剧人物,按剧中出场次序骑在马、骡之上,走村过镇,进行表演。其程式一般是锣鼓之后,由彩旗、高杆(俗称“绕杆”)组成的仪仗队先导,戏剧人物马队紧随,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有的秧歌队还妆扮有“妖公”、“妖婆”两个丑角人物,或前或后,扭捏作态,惹人发笑、增添气氛。

高跷:俗称“长腿子”。用1.5—2米长硬木棒做成“长腿”,上半部有脚踏,表演时一般由成年男性妆扮成戏剧人物形象,将高跷绑在腿上,依剧目中出场次序排成队伍,行进表演。一般流行于路况较好的川道乡镇。有时也与其他“白社火”内容结合进行。

高抬和杠老爷:据地方志载,“高抬”早在清代就很流行,其早期形制为在特制的可抬桌形架上,饰以布景道具,数名少年儿童妆扮成一折(出)戏剧人物形象固定其上,由十数位壮汉抬着行进表演。“杠老爷”与其形制相似,只是仿照跷板原理,将两名丑角演员固定在杠杆两头,表演时压动杠杆,上下起伏,再配以演员的滑稽表演,惹人发笑。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人抬表演的高抬已经绝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已被“车高抬”代替。

秧歌队:凡唢喇队、龙舞、狮子舞、旋鼓舞、夹板舞、腰鼓队、旗阵、武术表演、大秧歌队等等都是其内容,其主要特征是行进表演。

以上各类社火往往组合进行表演,故俗称“白社火”,以之与晚上表演的“黑社火”相区别。改革开放后天水市各县区每年春节都由政府组织进行社火会演,主要就是以“白社火”展演为主。

四、社火的演变趋势

(一)内容

天水社火在保留古代表演形式精华的同时还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形成有趣的“旧瓶装新酒”现象。就是说,社火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框架还在,但内容上在一些封建的、落后的东西逐渐消亡的同时,新的东西在不断产生充实。就以社火小曲《对口曲》为例,解放初的:“这个场子平又平,驴驮金来马驮银,骡子驮的聚宝盆,金银财宝滚进门”;改革开放后的:“这个场子宽又宽,加耍秧歌带拜年,包产到户政策好,不愁吃来不愁穿”;新时期的:“进了场子四下看,四合大院新崭崭,你的生意跑得欢,银行存的定期款。”(9)

(二)形式

(1)形式上黑(夜)社火向晚会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媒体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天水农村也逐渐运用许多现代音美元素和表演表现手段丰富民间文化生活。现代歌舞说唱形式逐步进入社火这一古老文化门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比如,近年来天水农村方兴未艾的春节晚会(当地也简称“春晚”)日趋增多,大有代替黑社火的势头。比如秦州区平南镇30余个较大(原有社火队的)自然村中,2009年春节期间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村举办了“春晚”,除一部分传统社火节目外,绝大部分是现代风味很浓的歌舞、语言类节目。正如秦州区平南镇大柳树村在“春晚”上一首自夸的快板中说的:“过年欢,欢过年,咱庄里今晚大联欢。说一段快板表心意,男女老少尽开颜。中央台,搞春晚,年年老套很一般,唱歌跳舞没特色,耍人靠的赵本山。不如咱们自己演,自娱自乐有特点”。

(2)马社火、高抬向车社火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以后,“马社火”已被“车社火”代替,传统社火中的“高抬”、“杠老爷”也从人肩换到车上,高抬的装饰更加美观逼真。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为各种社火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手法,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享受。

注释:

(1)“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句摘自《天水历史文化丛书·大哉羲皇》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第一版 第16——17页

(2)“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句摘自《羲皇颂》 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2年7月 甘新出006字总589号(2002)23号 内部资料 第26页

(3)最新考古发现证明,“大地湾早在6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新华社2009年8月18日电

(4)“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 句摘自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先秦卷)》 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出版

(5)选自曹锐、马振寰主编的《秦安小曲集成》,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6)选自李益裕选编的《天水歌谣》,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7)选自陈定卓编著的《远古流韵——武山秧歌》,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8)选自《天水民歌集成》

(9)此句为作者搜集

参考文献:

(1)天水市文化局编 《天水民歌集成》 内部资料 1987年9月编

(2)李益裕选编 《天水歌谣》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3)刘玛莉主编 《天水史话》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7月出版

(4)曹锐、马振寰主编 《秦安小曲集成》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5)张津梁主编 《天水历史文化丛书》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

(6)天水市文化局编 《天水市民间舞蹈集成》 内部资料

(7)陈定卓编著 《远古流韵——武山秧歌》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8)《天水市志》 志书出版社 2004年7月出版

(9)《秦城区志》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10)中国非保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附录:

(1)所引用注释[1]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记》全句为:“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

(2)所引用注释[10]省略的句子为:“银牙咬断青丝发,绣鞋蹬的地皮深。上要投天天又远,下要入地地无门。结发丈夫心不忍,香火堂前许愿心。大小愿心都许到,孩儿降生离娘身。儿本生来娘本死,只隔阴阳一层纸。忙把孩儿来抱起,一盆温水洗儿身。洗得孩儿身干净,罗裙包好揣娘身。十月怀胎辛苦毕,又费三年下苦功。干处半边孩儿睡,湿处半边娘容身。若还两边都湿了,将儿抱在娘怀中。父母恩情深似海,杀身难抱养育恩。”

(作者简介:吴凯飞,女,天水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

▶️麦积山石窟、花牛苹果、张家川花儿强势霸屏!汪涵连连称赞!

编审:刘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