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三篇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0 15:20)
文章正文

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篇1

1、“花儿”起源

“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 形象的比兴起句, 文字优美, 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一百多种, 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 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 “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 几百年以来, 每年在固定的时间, 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花儿会”也是宁夏“花儿”当前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 以上两个最久负盛名。在春夏之交, 树木葱绿, 山花烂漫的时节, 歌手云集, 对歌联欢, 盛况空前。

2、宁夏“花儿”的现状

然而, “花儿”和许多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 面临后继乏人的遗产保护的尴尬现象。中国的“花儿”的学者, 北京国立大学教授社会学和民族学吴榆林研究员说:“花儿”在西北一些地区看起来繁荣, 但事实上唱“花儿”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 年轻人几乎不熟知“花儿”, 也不会唱“花儿”。总之, 大多数唱“花儿”是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的人, 地区是偏远、落后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相对比, 受过教育的人不唱“花儿”,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不唱“花儿”。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花儿的创作环境也是越来越难以保持, 花儿的传承也变的越来越难。

二、宁夏花儿保护的必要性

1、当下宁夏花儿传承所遇到的问题

宁夏“花儿”是我们民族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宁夏“花儿”不仅是一种民族音乐方式, 一种美学享受, 更是一种民族智慧的象征。近年来,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花儿”也存在传承人日渐年老、后继乏人的严重问题。

现在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新的文化时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节奏变化。相对于在生产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花儿”可以更好地适应农民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肥旧的生产方式。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回族人民的生活发了很大的改变。一个漫长而繁琐的生产过程中, 他们简单的劳动、思维方式, 以及情绪化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简单化的同时, 也导致了他们的审美模式的变化, 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的变化, 需要新的艺术形式来满足传统“花儿”歌词中形成了封建的思想压制, 这显然是不适合今天的生活和情感节奏的步伐。在所有的传统民歌中, 都可以看出, 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问题, 不管是什么样的民歌、民谣歌手几乎是中老年人, 这个问题是不利于像宁夏“花儿”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的。

2、宁夏花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宁夏“花儿”是回族的重要的音乐艺术形态, 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 保持了山歌野曲粗犷豪放的特点, 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倾向;它是宁夏地区回族文化的生动表现, 具有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宁夏花儿也因为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加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家庭, 这样可以在一个大的框架内, 来唤起人们对她的价值的认识, 并能够让全世界来认识到其世界珍贵价值, 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3、宁夏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保护文化遗产, 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宁夏花儿作为回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标志, 对其进行保护, 不仅是维护我国传统文化, 维持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也是整个世界文化生态的保护。

三、保护与传承宁夏花儿的有效措施

时代的车轮不会停止, 因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出现衰落。因此, 只有竭尽所能, 以改变她们的生活环境,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他们, 才有可能使他们推迟衰亡甚至灭绝。就继承和保护宁夏花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生存环境的保护

蔡际洲先生曾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持与维护涉及人为因素, 需要建立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他还表示, 这个新的环境, 最终形成了中国音乐学者将可以单独工作和民事行为和政府行为必须相结合, 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相结合, 纳入国家的自觉行动。对原生态音乐的生存环境的保护, 自然也是对其维持与传承的最近本做法。所以我们对于宁夏“花儿”生存环境的极力保护, 是最根本的方法。

2、民间歌手的保护

民谣歌手是“花儿”和整个民间音乐的重要来源。因此, 对于宁夏“花儿”的保护来说, 保护民间歌手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上可知, 花儿由于传入的回族民间歌曲的形式以及伊斯兰教音乐的影响, 在音乐形态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其原因不仅是生活环境等外因的影响, 更多的内部的影响。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于民间音乐的巨大变化, 再加上年轻人没有兴趣, 它仍然不能被看好。让更多新思想的年轻人, 有文化的人群来发展宁夏“花儿”, 相信宁夏“花儿”继承与发展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 宁夏“花儿”的继承与保护仍然任重与道远, 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传承人等各方面的重视。

摘要:我们熟知的高亢激昂的“花儿”, 按不同的传唱地区, 可以分成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花儿”类型。其中的宁夏花儿, 就是在宁夏回族地区传唱的一种民族的音乐形式, 也是宁夏回族的特色传统。“花儿”又可以成为“少年”。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音乐形态,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保护“花儿”的健康生长和继续传承下去, 是宁夏人也是整个民族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宁夏花儿,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明霞:《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群文天地》, 2011 (15) 。

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篇2

民间,热爱“花儿”的人们去唱“花儿”或去赶会场,都是一种自愿自发的。每当一年一次民间“花儿会”到来之际,自行组织的会场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民族聚集一处,载歌载舞,其乐融融。一曲“花儿”唱起,周围群众倾耳静听,歌手对唱热闹非凡,充分展示着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良好精神风貌。“花儿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说故事、独特风景胜地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带动着地方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花儿会”在原有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基础上声名远扬,真正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那么,在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对“花儿”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笔者浅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充分认识城镇化进程中“花儿”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直面“花儿”艺术,是因为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美好生活,而城镇化建设中直面“花儿”艺术,则是一个城镇接纳并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提高城镇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镇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青海“花儿”艺术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政府倡导举办“花儿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花儿会”已成为我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民歌节。我省民间举行花儿会的活动很多,尤其大型“花儿会”,如:老爷山花儿会、丹麻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和瞿昙寺花儿会,列入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的“花儿”艺术有着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资源。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是民歌的天堂。“花儿”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挖掘、抢救、保护、开发下,“花儿”的传承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花儿”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以“花儿”为平台歌颂大美青海,繁荣民族民间文化,视“花儿”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为今后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青海也是“花儿”歌手云集的地方,青海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诸如马俊、索南孙斌、张存秀、刘咏梅等著名歌手,他们不仅在参加全国性文艺调研、民歌大赛、非物质文艺调演中获奖,而且在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享有盛誉,有的被称为“花儿王子”,有的被称为“花儿公主”,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城镇化进程中“花儿”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

在我省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文化精神“花儿”艺术的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镇化的保护“花儿”艺术雏形,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镇化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从玉树地震可以看到,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塑造的一个新命题。城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极大挑战,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镇的价值和精神。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正如实施所谓的广场计划,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80%以上的县市已经兴建城市广场,不少乡镇也在兴建或准备兴建广场。再如大城市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到笔直宽阔的马路,城市出现普遍的景观“克隆”现象。这不仅导致城市个性逐渐丧失,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大规模拆迁旧城,另辟新城,城镇的历史建筑、城镇风貌遭到严重的毁坏。为此,城镇化建设当中对地域文化、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抢救、传承带来许许多多的疑难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积极、热心的态度审时度势,正确引领,加强我省民间文化艺术———“花儿”的保护与传承的认真研究,广泛关注,留住城镇居民彼此喜欢的文化艺术,并认识区域自然文化的差异,重视自然文化多元的保护。如此,城镇才可宜居,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创造的地域文化才可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让我省的“花儿”这一民族文化表现出震撼力和穿透力,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底,让大美青海最美为“花儿”艺术之美。

三、政府支持,民间搭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花儿”艺术

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传承的地域文化,在相似的城镇面孔中,希望看到历史抹不去的民族文化是对城镇文化性格的塑造;城镇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文化日益瓦解,邻里生活、人情冷漠,习俗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镇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镇文化,更是人们所不熟悉的,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带来更大挑战。

刀子拿来头割哈,不死是就这个唱法……既然人们对“花儿”如此酷爱、爱恋和喜欢,那么,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什么人们对“花儿”艺术这样热爱?这样喜欢?这样执着地追求?

首先,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解“花儿”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探索“花儿”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新举措。其次,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花儿”艺术的搜集、整理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对热心“花儿”艺术的人们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政府行为加大“花儿”艺术的培训工作,培养年轻有为的“花儿”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省大中专艺术院校开设“花儿”艺术课堂等。再次,“花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花儿”曲调丰富,文词优美,朴实生动,结构严谨;演唱自由,对联唱结合,即兴为主是青海“花儿”的三大特点。政府资助性组织开展“花儿”艺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花儿”演唱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对“花儿”这一民间音乐演唱会进行有效包装,让“花儿”艺术奇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充分发挥“花儿”艺术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花儿”艺术创新,力争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我们的政府和民间组织拿出“刀子拿来头割哈,不死是就这个唱法”的精神、毅力和决心,“花儿”艺术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篇3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族艺术、技术、礼仪、节庆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凸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民族社会生活的形象代表,反映着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在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环境而变化,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方式。人类为适应环境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方式,因此,文化成为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对应物。从狭义上来讲,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存在,主要表现为民族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文物、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语 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是一个群体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该群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则是这个群体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观、宗教观、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情爱观乃至民俗民风、生产技能等,因此,这种文化艺术的所有表现方式都是这个群体思想感情的集体表达方式,属于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因此,民族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情感要求、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成为该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信仰和心灵家园。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关系,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已然逝去的、行将没落的,抑或全面复活的、良性发展的,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穿越时空之遮蔽,激活历史的、民族的、个体的灵魂记忆,不容臵疑地存在着,存在的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正视民俗文化的“绝对定位”,正视其文化母体的承载性及社会功能作用,拓展大文化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民众共同行就的文化自觉中,确立政府行为,搭建文化桥梁,以求对民俗文化做到传承与保护并举并进,以期达到提高国民精神与文化素质、促进民族自强之根本意义。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副主席刘仲对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宁夏地处西部边陲,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漫漫千百载,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各种形态的民情民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世世相传,无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无一不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印记着民族的情结,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行为、性格、审美、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于研究艺术和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具有“活化石” 的作用。由于偏僻的地理位臵、落后的交通、封闭的环境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因而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的日见深入,不仅拉近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也为其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铺设了广阔的天地和最方便快捷的通道,世界流行的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库、拉丁舞、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随着网络、电视、广播以倾泻的方式逼近了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宁夏地区,面对这形形色色的文化大餐,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刺激和心奋,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在思想意识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将落后 和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连在了一起,关注外来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吸收,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导致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大量受众群,本土文化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届文联大会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保护、强化、发展宁夏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成为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机制。

一.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库

21世纪是信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先进的音像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如实记录和永久保存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我们需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各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采取动态和静态,外部形态和内部蕴含,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护,不仅要有充满动感的音像资料,还要有文字、图片、曲谱等静态资料;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风格特征及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变异给予客观的描述,还要记录与其生成、发展相关的民族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感情及感情表达方式;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本身这个主体做全面记录,还要对其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艺人情况、演出场所、表演时间、地点、服饰、道具、音乐、使用乐器等这些辅助部分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都要做客观如实记录。因为往往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形成、风格流派、传播等与这些辅助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惟其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最全面的保护。

目前,宁夏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立项为部级和省级课题的《宁夏文化艺术多媒体信息库》的采集、整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本课题包括20个类别,基本含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和文化艺术信息。这个信息库将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工程,不断的补充新内容,增加新资源,使它成为一个图文并茂、音像齐备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档案库,在科学、系统的保存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同时,又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教育及交流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可通过信息高速公 路与世界、外省接轨,将宁夏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延续、传播、发展都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民间艺术就可能逐渐退化或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后两项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明示出,凡是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政策开通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昌盛,汉唐乐舞的大融合、大发展即是佐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国策开放,社会和谐的大好形势,为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十部文艺集成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凡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具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在时间上有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传承特点。因而,应划定民族、地域特色浓,文化底蕴深,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乡镇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其特点冠名,如“花儿之乡”、“秧歌之林”、“花灯之乡”等,并将与这些艺术种类文 化因素相关的建筑、遗址、实物、传统风俗等原状保存在所属的村落和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但是,这种保存决非是封闭式、真空化的,要将它转化为世界共享、为人类服务的文化资源,除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外,还应与当地的旅游业建立联盟,使之成为集文化传播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使国人和外国友人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能观赏到传统文化底蕴深、民族特色鲜明的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收藏到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这时候,民族民间艺术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娱乐民众,获得经济效益,并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运作中,切不可盲目媚俗,或为了追求商业化目的,随意歪曲、篡改或损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大家共同努力为民族民间艺术的完整保存维护一片纯静的蓝天。

2.搭建各艺术门类表演和展示的“舞台”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是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表演和展示的大舞台,鲜活多姿的歌舞、戏曲,制作精美的花船、狮子、花灯,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然而,随着西部开发过程中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加快,群众对年复一年、变化甚微的本土民间艺术渐次产生了审美疲劳,生出厌倦之 意,我们明显看到,现在民间的社火表演其热情及参与程度较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显逊色,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蹦迪,从而冷落了自己传统的文化娱乐,长此以往,民族民间艺术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消自灭。鉴此,我们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分区域、定期按届的在节假日、民俗活动日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各种文艺竞演活动,如社火比赛、花儿演唱会、民间艺术节、旅游节等,使民族民间艺术能在鲜活的状态下得以延续和保存。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民间艺术团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宁夏光彩灿烂的本土文化艺术,以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参与的积极性,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3.着力保护和培养民族民间艺术传人

民族民间艺术的载体和传播是人,人自然是民间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素,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延续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教。目前现状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随着艺人的谢世,有些绝活和特技也相继绝迹,这是极大的憾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土生土长热爱民间艺术的传人,动员有艺术造诣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在政策上给他们予关注,经济上给他们以补助,精神上给他们以慰 8 籍,如授予其民间艺术家等称号,使民族民间艺术及民间绝活、特技如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该在发展中求保存

世间万物绝非一尘不变,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任何文化的传统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变体”,而非僵死、停滞的“固体”,作为反映人民生活及内心情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所以,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应遵循物质运动之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但是,这种发展和优化必须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内涵和风格的前提下。

1.群众性自娱自乐式的保护与发展。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形成,都是各民族间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性特征,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的不同,各民族民间艺术又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本民族的精、气、神,甚至成为民族的标志,深深地融入在民族的潜意识中,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内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文化娱 乐形式的多样化及功能价值的转变,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发生变化,有的兴盛,有的则衰落。我们要做的是宣传其文化价值,并参与到继承和发展的工作中,使其从衰落走向兴盛。宁夏泾源县的回族舞蹈《踏脚》由衰落到兴盛便是极好的事例。泾源县是回族主要集聚地,回族人口占 97%,而《踏脚》仅在园子村这一个回族乡流传。《踏脚》是一种含有竞技成分的群众文体活动,本已显衰落之势,民舞普查发现后,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干事们多次深入民间与当地群众同跳共“踏”,逐渐掌握了其特点规律,继而同当地群众一道在保持原舞动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为了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泾源县将文化馆专干和回族群众组成《踏脚》表演队,开幕式表演时引起轰动,不但获得金奖,而且连续被邀请参加了第三、四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最可喜的是,那些参演的群众将经过加工整理过的踏脚舞动作带回民间,大大丰富了民间《踏脚》的动作语汇,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现在,《踏脚》在园子村十分盛行,甚至一些女娃也参与到以往只有男子独占的娱乐行列中。可见,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及优化发展对其保存是何等重要。

2.专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保护和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将给宁夏带来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激活和融合,这是宁夏本土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本土文化的大好机会。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不断发展,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文艺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原点”的巨大本原作用,在深入民间,虚心学习,真正掌握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拓宽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创造出民族民间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新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几十年来,宁夏的文艺人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发展创新之路,他们始终把回族艺术的创作作为己任,他们从回族民间传说、民间花儿及习俗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作了花儿歌舞剧《曼苏儿》,开花儿歌舞剧新剧种之先河,即而,回族大型歌舞《九州星月》、《塞上春潮》、《塞上明珠》等相继而出,歌曲《吆骡子》、《宁夏川》、《牧羊哥哥上了山》,舞蹈《汤瓶舞》、《山娃子》、《洗礼》、《盖碗情思》等深受群众欢迎。这些根植于民族民间的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的新的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从而得到人们的厚爱,对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存要与国民的教育相结合

艺术就本质而言,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其教育意义是让人们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培养其参与能力、欣赏评判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体验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唤起国人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推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重要的一环。全民性艺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校园教育(包括艺术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和社会教育,让学生和广大的群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各艺术门类的特征,领略各艺术门类的魅力,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一支懂得文艺理论知识,又具有表演、制作能力的队伍,他们便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当众多的国民都从内心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参与其中时,何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消失,会被同化?

五.重视民族民间文艺理论的研究

文艺理论是对文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艺术本体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的思考和提升,因此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挖掘、收集、整理、编纂工作,不仅积累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热爱民族民间艺术、有丰富 实践经验、熟悉当地情况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他们是各民族民间艺术的专家,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和人才资源。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如果说上个世纪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那么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则是其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本体资源的保护发展上,也应该体现在为此做出贡献的客体----曾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身上,文化主管部门要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请他们继续参与指导这项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走弯路,又可以节约经费,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对后继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另外,还要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与文化艺术的保存发展相挂钩,广泛宣传理论工作者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而得出的各类民族民间艺术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及相关边沿学科的知识。全民知晓了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与珍贵,民族民间艺术才会有真正的生存和延续的空间。宁夏政府对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十分重视,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了“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我们申报的泾原县回族村流传的舞蹈《踏脚》、回族群众世代传唱的“花儿”等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文化保护工程。宁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已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展开文化艺术遗产的普查、摸底、论证 工作。我们相信,经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宁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必能得到全面、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个机遇,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接纳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并且要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才是我们迎合时代潮流,社会进步首当其冲的任务。

【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推荐阅读:

宁夏山花儿论文05-22

保护花儿的标语04-24

《花儿与少年》05-07

花儿与少年作文05-05

蝴蝶与花儿作文08-16

宁夏曲艺的发展与思考06-28

花儿与草小学作文05-03

美丽的花儿08-15

作文 我的花儿06-04

花儿的田野作文07-16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