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白天龙:花庄民间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5 06:58)
文章正文

白天龙:花庄民间社火

2018-10-11 08:08

【大靖明月】微信平台2018283

花庄是位于祁山脉东端的照子山脚下大靖镇东南端的一个村庄,由上庄、下庄、圈城、峡口四个行政村组成。五十年代,花庄属于永登县东山乡,改革开放后,公社改为乡镇,花庄被设为一个独立的乡,人口最多时有六千多人,现属于大靖镇。这里的人崇文尚武,性格敦厚而又豪爽。由于历史上的花庄曾隶属永登县、天祝县,加之这里的居民是从多地移迁而来,因而,这里的文化习俗杂糅着多地特色,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在大靖附近有很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包括婚丧嫁娶、群体性活动、文化语言等方面。如这里的社火就杂糅了永登、武威、陕西及本地的元素。

花庄社火的起源

民间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这是社火的“娱神”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社火的祭神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这是社火的“娱人”和“自娱”功能。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他们打开城门,敲锣打鼓从容而出。围城敌军见此阵势,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纷纷围观看热闹,忘记阻拦围攻,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从此,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祖师爷。

据花庄的老人们说,花庄社火是从永登秦阳川(秦川,秦王川,晴望川)传来的,时间大约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有一百年到一百二十年左右的历史。白尕爷(圈城村白兴旺的爷爷)为了学永登的社火,在永登扛了三年长工。他利用闲余时间向当地人拜师学艺。由于他虚心、诚恳、勤奋、机灵,博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师父将永登社火中所有角色的表演全盘传给了他。回到花庄,他立即成立了花庄社火队,开始了社火表演的教学。据说白尕爷的武功很高。

永登社火中打的鼓为“太平鼓”。关于太平鼓也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久攻兰州王保保城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木质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成社火身子,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花庄社火虽说是从永登传来的,但社火中所打的鼓应当属“安塞腰鼓”系列。笔者认为,包括花庄,我们甘肃好多地方的人家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陕西大柳树”,因而,在太平鼓之前,永登也传来过“安塞腰鼓”,我推测,白尕爷考虑到太平鼓价格昂贵,表演技术难度大,因而学了“安塞腰鼓”。

社火的结构组成

花庄社火的基本结构有:

1、春官老爷、衙役(喝道的)、门子(狗门子)、护卫(牵马缀镫的)。这部分是社火中打头的。

“春官老爷”,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春节期间的礼仪、祭享等。“春官老爷”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辈份大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打扮,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蟒袍。民国时的“老爷”头戴礼帽,身着中山服,“花庄社火中的“老爷”一直穿古装。在花庄,“春官老爷”的人选要求很高,必须是家族大的、德高望重的、辈份大的、会武术的。因为花庄过去是一个武术之乡,因而社火中融进了许多武术元素。老爷、狗门子、傻公子等角色都必须会武术。在闹社火前,社火会(民间又称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中人为略表谦虚推诿,而后答应下来。

花庄社火中的“春官老爷”还有个特色是骑着高头马,手执老鹰羽毛制作的扇子,为了显示老爷的尊贵和威严,老爷的宗亲小辈们为老爷牵马缀镫,保驾护航。在附近的干城夹沟社火中却有三个“老爷”: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三老爷倒骑驴丢丑取笑。

“门子”是老爷的贴身护卫,负责请送老爷,为老爷开道,保护老爷安全。花庄社火中的门子叫“狗门子”。门子翻穿着皮袄,皮袄上挂着数串小铃铛,手里拿着蝇拂子。担任此“身子”的人往往是武功高手。

花庄社火中的“衙役”叫“喝道的”,一般是八个人,分列两队走在老爷的前面,头戴毡毡帽,或拿“杀威棒”,或手举“回避”、“肃静”等虎头牌子,是老爷的护卫、打手、仪仗队,也为老爷开道。“喝道的”必须是人高马大、膀大腰圆、长相带杀气的人担任。

2、傻公子

“傻公子”也须是会武的人担任。社火盘场子时负责围场子,并负责指定唱“秧歌子”的人。傻公子身着公子服,手拿扇子,动作疯疯傻傻。

3、皋乐匠、大妈妈

“皋(gao)乐匠”在安塞腰鼓中叫“伞头”,武威社火中的“膏药匠”是指郎中。花庄社火中这个身子是指挥社火音乐和社火队表演的,“皋”字本身有呼告的意思,因而我觉得写成“皋乐匠”比较合适。社火身子每次唱完“秧歌子”后,他都要喊一声“皋乐!”,然后锣鼓响起。“皋乐匠”手举大伞,走在社火队前面。

“大妈妈”也是花庄社火的主要“身子”。她戴着老太婆的黑帽子,帽子上有红花儿,身穿黑色大兜襟衣服,衣服内垫着布包,象是“大肚子”,所以又叫“大肚子婆姨”,黑色裤角用带子扎着裤脚,手里拿着糜子笤帚,夸张地扭动身子,扇着笤帚,踏着“十字步”,有扫尘除秽和“送子”的意义。

4、鼓子手、姐儿、棒棒娃、红女、鞭子

花庄社火身子中有二十四个“鼓子”(安塞腰鼓中叫“挎鼓子”),二十四个“姐儿”(武威社火和安塞腰鼓中叫“腊女”),二十四个“棒棒娃”,两个“红女”(又叫狐女),两个“鞭子”。鼓子与姐儿搭配,每个姐儿的后面跟一个棒棒娃,红女与鞭子搭配。鼓子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肩腰斜挎“腰鼓子”,双手各执一鼓槌,衣着打扮与安塞腰鼓的很接近。姐儿带着墨镜,手里拿红绸扇子,穿红色或绿色表演服。鼓子手为年轻力壮的男性担任,姐儿开始都为男性,后来逐渐有了女性。棒棒娃由十一二岁左右的男孩担任,手里拿着木棒棒随锣鼓向下捣着,憨态可掬。红女打扮妖里妖气,动作狐媚,跟在鞭子的后面,鞭子手里拿的是木棒,上面钉挂着铁环,随鼓点摇动着“鞭子”,铁环环子发出金属特有的响声,清脆悦耳。

5、大头瓜娃子、戏柳柳翠

“大头瓜娃子”带个和尚面具,因而又叫“大头和尚”,“戏柳柳翠”。戴个美女面具,这两个角色喜庆可爱,称谓与永登社火完全一致。

6、忽郎子(货郎子)

“忽郎子”又叫“毛忽郎子”,其实是代表货郎,商人。货郎打扮,左手拿着拨浪鼓,右手举着货架子,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压阵”。过去由于庄子上人烟稀少,社火身子是摊派的,指定角色后还要传承给后人,所以有许多身子“人才辈出”。

7、其他

另外,花庄社火中还有个角色是“叫鼓的”,其实就是音乐指挥。叫鼓也是个艺术活,关乎着社火表演的节奏,必须有懂行的人担任,有一套专门的手势和动作,如“三扣九拜”、“马步蹬腿”等。

社火的表演习俗

花庄社火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表演程式大至如下:

1、请老爷

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会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老爷”往往要“摆一摆谱”。宗族们要伺候“老爷”装扮齐整,然后“门子”一遍又一遍耍着武术套路,前跳后跳,三叩九拜请老爷出门,“老爷”满意后和“门子”对打着武术套路出门,然后有宗族小辈们前呼后拥扶上马,衙役们喝道开路,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正式开始一天的社火表演。

2、谒神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先是谒“青龙”。过去听说社火队先到泉头的“转轮寺”去拜“青龙”。转轮寺在峡口,寺前面有一个大水车,上面挂着铃子。水车一转,铃子就会响起来,因此也叫“转铃寺”,属藏传佛教寺庙,寺里住着喇嘛,水车下面还有个水磨,用于磨面。后来,庙台子上建了“龙王庙”和“大佛寺”后就不再去转轮寺了。谒神谒佛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地方来年风调雨顺,村民福寿安康。

3、沿门子

拜谒结束,便开始了拜年活动,俗称“窜门子”(安塞腰鼓中叫“沿门子”)。早前庄户人家子稀少时是挨门拜,后来庄户人家子多了,就改为提前约请。一般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家才请,当然,家里有德高望重者,不用请也要去的。“皋乐匠”和“大妈妈”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子,以表贺年之意。主人家则认为社火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因而要隆重欢迎。放炮、挂红是少不了的,还得准备干果,烟酒。过去的时候,若两个社火队在路上相遇,则还有“比武”的习俗,点到为止,失败者要让路,因花庄是武术之乡,社火中会武的人多,常打“胜仗”,附近的社火队都“惧而远之”。

“路鼓”是社火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面由皋乐匠和大妈妈领队,后随由鼓子和姐儿组成的舞队。先是鼓子队,接着是姐儿队。皋乐匠身后紧随的一位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棒棒娃、鞭子、红女、大头瓜娃子、戏柳柳翠、忽郎子等。“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等。

4、盘大场(肠)子

“盘场子”是指社火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先是由“傻公子”一人根据表演需要的面积打开场子,然后由皋乐匠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盘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蟹子倒折椅”、“八角红香”、“四门兜底”、“蒜辫子”、“大场贯小场”、“蛇包九丹”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由傻公子用扇子点身子上的人唱秧歌子。一般先是“皋乐匠”,而后是“大妈妈”、“鼓子”、“姐儿”等,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词,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秧歌子每首四句,必须压韵,每次唱完最后一句时,皋乐匠都要接音喊一声“皋乐!”然后锣鼓齐呜,“叫鼓的”指挥乐队按规定鼓点击鼓、鸣锣、打镲等。唱完后,皋乐匠退出场地,由鼓子和姐儿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拔出各种“花子”(又叫“串花子”),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舞出黄土高坡人们的豪迈,使表演达到高潮。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表演,如舞龙耍狮(若有)、船姑娘等。

网上对安塞腰鼓的一段描述:

安塞腰鼓为了突出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从从这些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和花庄腰鼓队的表演对比看,花庄的腰鼓表演实属安塞腰鼓系列无疑。

5、盘小场(肠)

盘大场表演完后要进行民间小曲演唱,这个时侯场地大了听不清,围个小场子即可以表演,因而叫“盘小场”。花庄社火唱的小曲子大多应是从武威传来的,如凉州“贤孝”。段子很多,如《张良买布》(本应是张连,但武威人将“连”读作“良”,从这点上推测,应当是从武威传来的)、《十二古人》、《珍珠子倒卷帘》、《顶嘴姑娘》、《刮地风》等。

6、送老爷

“送老爷”花庄社火的最后一个环节。每天闹完社火,社火会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一般要设宴款待。

7、送瘟神

“送瘟神”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习俗,旨在送走疾病和灾祸,祈求来年健康平安。花庄社火的最后一项活动便是“送瘟神”。正月十六是社火卸“身子”的时间,在社火会的组织下,集体送瘟神。一般是用麦草或纸做一个“瘟神”,选择大路或十字路口放置瘟神,放火烧掉,然后燃放鞭炮。送瘟神结束标志着当年的社火“闹”结束了,社火队的队员脱去表演服,俗称卸“身子”,等到来年春节再闹。

对社火传承的思考

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汉族民俗活动的亮点。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普及,随着人们兴趣爱好的转移,民间社火的表演越来越少,许多地方的社火甚至面临失传的尴尬境界。花庄社火也是如此,从开始表演到文革前,一直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文革时期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从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二十多年,又处于尘封状态。眼看着社火表演者们一个个陆续谢世,岂不让人对社火传承的前景感叹和惋惜!

“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文化的支撑,一个只有高楼大厦而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物质文化可以修复和建设,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失传,那就是永远的消失。笔者认为,虽然自己的作品粗浅,但也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所尽的一份力。我们期望包括村委会在内的各级政府,能够借着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责无旁贷地倡导和开展更深层次的挖掘、抢救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行动,通过各种各样活动,让更多的的民间艺人登台献艺,让更多被尘封民间文化艺术重现光彩!

本文大多文献资料为圈城村秦金泉先生口述录音,这里向秦先生特表谢意!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没参加过社火队表演,文中对社火的描述难免有不完善或错误之处,敬请行家雅正。

由于花庄社火多年不演出,没有收集到相应的图片资料。本文所用图片为拍于2016年春节的土门社火和拍于2018年春节的冰草湾东新村河州社火,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在此向廉宗仁、高金华二位老师致谢。

作者简介

白天龙,网名:孤雁,甘肃省古浪县花庄人,古浪三中教师。爱好阅读诗歌、散文。闲暇时间喜欢写些零散文字,作品散见于《古浪文苑》、《邂后文苑》、《作家联盟》等刊物和微信文学平台。

文/白天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