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韩城围鼓:鼓乐韩原 岁月留香(图)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6 15:31)
文章正文

于山川河谷间跌宕起伏,于战事焦灼时提振士气,于庙宇祭坛前庄严肃穆,于礼仪庆典时欢声震天,于生活劳作时轻松愉快,这就是韩城围鼓。

韩城围鼓起源于古代战争,可追溯到北宋,原称西川锣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因其主要分布在韩城境内西川沿线而闻名,尤以板桥镇王村最具代表性,又称十二村锣鼓。

同智敏是土生土长的板桥镇王村人,从小受围鼓文化的熏陶,是韩城围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农村经常搞一些锣鼓活动,耳濡目染下非常喜欢,04年退到二线以后就想能不能把这王村的西川锣鼓传承下去。”

韩城围鼓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鼓乐,鼓点繁华,鼓曲优美,表演细腻,舞姿大方,阵容宏大。因为它源于战争,依托着韩城独有特色的风俗民情而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锣鼓的特点主要是以围圈子为主,表演时围圈子敲的多,因此叫围鼓。围鼓敲的比较细腻,有些动作和鼓点比较繁华。围鼓鼓点目前有二十几个鼓点,也叫鼓曲。经常用的是六七个,懂行的人一听,立马能听出来,这是《打细乐》,这是《圪郎子》,这是《紧三锤》,这是《对鼓》……”同智敏说。

在探索调研韩城围鼓的发展传承中,同智敏认真考虑韩城围鼓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近这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这锣鼓如果只有声音没有舞姿,就没有人看,而且从目前现状看,原来会敲的人年龄越来越大,能敲的人很少了。”

为了使韩城围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同智敏与其他韩城围鼓艺人们携手,于2005年成立了韩城围鼓民间艺术团。他们多次与围鼓老艺人们座谈交流,探讨技法、创新形式,组织参加演出活动数百次;在农村教授围鼓,在企业、学校建立了韩城围鼓培训基地,多次开展培训活动。

“锣鼓怎么能和鼓舞结合起来 ,让锣鼓既有声音又有舞蹈有歌曲?结合以后就有了《秧歌红》,用舞姿跳舞、表演说唱,看着就很有气氛。”同智敏讲道。“以老带新,一些老人家年龄大了敲不了,可以带一些新人新鼓手跟他学。再就是有些有兴趣学的,咱们免费给教。”

为了使围鼓传承更有序、更扎实、更系统地开展下去,同智敏与其他围鼓艺人们整理编著了《韩城围鼓》《韩城围鼓艺术传承与发展回忆录》《韩城围鼓校园教学用书》,让韩城围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规范的准则。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围鼓艺人们创造出一大批融合农村文化生活、节日喜庆等的鼓乐曲牌,或表达农耕时期庄稼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宗庙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诚心境,形成了如今的韩城围鼓。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韩城围鼓已走出农村,走出韩城。

“由山区敲到平原,从韩城敲到西安,敲到洛阳、到河南,甚至走出国门到韩国。敲了这么多年,大家都看着很有生气。目前咱们市上也有几个市级传承人,我们一起把韩城围鼓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同智敏信心十足。

资料链接

韩城围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韩城西部山区,尤以板桥镇王村最具代表性。韩城围鼓是一种地方性民间鼓乐,阵营壮观、气势宏伟、形式多样,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乡土民情等内容,其鼓点多体现行进、围攻、对阵、联合、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等生活场景,同时融入了喜庆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用围鼓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颂扬公德、自娱自乐。它是历代锣鼓艺人不断吸取各地锣鼓艺术的精华发展创新而成,如北塬赵村、新城区、板桥、白马滩等地的民间锣鼓鼓点与围鼓就有不少相似之处。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