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乡土中国:镜头下的乡情民俗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2 16:26)
文章正文

乡土中国:镜头下的乡情民俗

2017-07-24 17:24

世纪七十年代末,随部队住在关中一个小县,观看过几次当地农村的社火表演,印象最深的,是那些造型生动的社火戏人物,威风凛凛的黑虎和灵官,威仪端庄的关二爷,大义凛然的徐彦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一个个鲜活的民间艺术形象,曾让我产生过强烈的拍摄愿望。然当时军务在身,难以遂愿。多年后转业回到西安,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一则陕西社火在爱丁堡表演的报道,那些质朴的关中农民在异国他乡展示社火魅力的壮观情景,再次令我身心震撼,也唤醒了我系统拍摄关中社火的创作夙愿。

撰文、摄影:孙晋强

2013年农历正月初九,陇县河北乡,程家园村社火队冒雪前往尖山庙会游演。陕西关中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春节期间,各地农村持续多日的社火游演活动,被称之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010年,农历正月初八。凌晨,宝鸡市陈仓区曹家沟村,老艺人曹彦荣为社火队员画脸谱。画脸谱是装扮社火的第一道程序,画一个好的脸谱,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所以,各村社火队多在半夜时分就开始化妆了。

2014年农历正月十三,陇县河沟寨村社火队化妆室,一个脸部打好底色的女孩正在等色彩干燥之后,让老艺人为其画脸谱。社火脸谱的绘制要经过打底色、定眼窍、吸油、勾鼻花、填色、提醒等多道工序,为防止“糊妆”,每道工序之间都要间隔一段时间。所以,有经验的老艺人多采用流水作业方式为社火队员化妆。

2013年农历正月十三,陇县河沟寨村社火队化妆过程中,突然停电,画好花脸的小伙子就着烛光,从镜子中观看自己的扮相。

2013年农历正月十三,陇县河沟寨村,装扮好的社火队集体到村庙祭神。进庙祭神之后,表示神灵附体,社火队员已经由人变成了“神”,能够为村民驱邪纳福。

2011年农历正月初九,陇县河北乡蓝家堡村,邻村社火队在村外的土地庙前绕行三圈,以表祭拜。社火队外出游演,途中遇到寺庙,需进庙祭祀。到达邻村,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庙或土地庙前绕行三圈,祭神之后,才能进村游演。

火起源于原始的社祭和傩祭,并融入了古代百戏、歌舞和明清戏曲的表演,是伴随华夏农耕文明所诞生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这一源于远古蒙昧并伴随社会进化而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既寄托了世世代代农民群众纳福禳灾的心理祈愿,也融入了他们朴素的观念信仰和道德规范,其中蕴含的君子之道、善恶之辨、公廉之气、孝节之义等公序良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传承轨迹。特别是在农耕文明和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陕西关中,这一民俗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成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百姓喜闻乐见,民众雅俗共赏,教人向善厚德的民间社火,理应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瑰宝。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的急剧衰退,加之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或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这一民俗活动赖以生存的民俗意识和整体环境却不容乐观。因此,抓紧时机用影像对这一民俗文化活动作以系统记录和客观呈现,应该具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陇县东南镇田家湾村。塬顶上的这两株柿子树已生长上百年,其间曾三次遭雷击,但依然枝繁叶茂,村民们认为它们得到了神灵的护佑,是神树。每年游演之前,社火队都要绕树走三圈,以表尊崇和祭拜。

2010年农历正月初四,千阳县南寨村。车社火出村游演,每台拖拉机上都供奉着从村庙中请出的神像。

2012年农历正月十四,陇县东南镇黄花峪村。社火队在村中游演,年轻人抬着从山神庙中请出的神像,跟着社火队逐户巡游,为村民送吉祥。

2010年农历正月初十,陇县温水镇屈家山村的社火队员骑着毛驴,沿着弯曲陡峭的山路,到镇上游演。

2014年农历正月初九,陇县河北乡李家下村,社火队到后山祭神之后,进村入户游演。

2012年农历正月十三,陇县牙科乡牙科村的步社火进城游演。明清以来,关中社火以哑剧形式表演秦腔折子戏为主体。因哑剧表演无法用唱腔、道白表明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艺人们创造了以程式化、定型化的脸谱、服装、道具标示人物的表演艺术,让每一个登场表演的人物都有据可依,有谱可循,让观众一看就懂,一眼就能辨识出人物的忠奸善恶。因此,脸谱、服装、道具被称为社火表演的三要素。

2011年农历正月十一,陇县东南镇河沟寨村,装扮花脸的社火队员们。社火脸谱包括花脸和净脸两大类,花脸多为武将豪杰和神仙鬼怪的扮相;净脸多装扮王侯文臣、巾帼英雄和才子佳人。关中农民称花脸扮相为“硬社火”,社火队装扮的花脸越多,脸谱画得越精细,越受村民群众的欢迎。

2010年农历正月初十,陇县东南镇后沟村,邻村的马社火到村中入户游演。马社火是一种骑马游演的社火表演形式,表演者身着古代战将的服饰,身跨战马,手持兵器,犹如驰骋疆场一般,英姿飒飒、威风凛凛,最能表达关中民众崇尚忠勇,保家卫国的豪壮意愿,因而备受青睐。

2010年农历正月初九,陇县东南镇苟家沟村的背社火游演。背社火由大人背着小孩巡游表演而得名。表演时,选彪悍的小伙子化装成折子戏中的故事人物,再将一至三个装扮同一故事中人物的儿童用背架绑缚着背起来,形成一组社火戏。十多组或数十组背架者组成一个社火队,在喧闹的锣鼓声中结队而行,大人小孩配合默契,泰然自若地在村道或广场巡游,显得威风凛凛,光彩夺目。

2010年农历正月十五,陇县固关镇尧庄村的抬社火进城游演途中。抬社火是在三角形支架顶端装上长横梁,将装扮社火角色的儿童固定在横梁两端,由多名壮汉抬着支架行走游演的社火表演形式。游演时,在横梁的一端绑上彩色布条上下拉动,使表演者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地晃动,产生凌空舞动、玄妙新颖的艺术效果。

2010年农历正月十二晚,陇县八渡镇党家河村表演地台社火。地台社火是山区村庄在晒场或庭院点燃柴草,利用其光亮表演的社火。它不仅有化装和造型,还有武打、道白和音乐演唱,能够综合表演一出完整的戏剧故事,这是地台社火与其他社火哑剧表演的最大区别。表演时,演员在场上表演武打、道白,其余社火队员与村民在场外合唱,配以音乐锣鼓,气氛十分热烈。

2012年农历正月初五,陇县东南镇田家湾村,社火队入户游演,村民在门前燃放鞭炮迎接,民间 俗称“接社火”。

2012年农历正月初五,陇县东南镇田家湾村。“财神进门”是最受村民欢迎的社火表演项目,寄托了老百姓期望财源广进,日子过得更富裕、更红火的心愿。

2012年农历正月初十,陇县河北乡程家园村,社火队在农家四合院入户游演,主人用手机记录这热闹红火的时刻。

2010年春节,我开始拍摄“关中社火”这个专题,并要求自己尽可能采用现场抓拍方式,对关中社火这一民俗活动作原汁原味的记录。

中社火多集中在农历正月游演。六年来,我每年春节期间就出门,不分昼夜地奔走在关中各区县的乡镇和村寨,详细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社火演变历程,追踪拍摄各种形式的社火游演活动。2010年10月,我不慎摔伤,右腿骨折,腿上打了钢板钢钉,上了石膏护具,但记录历史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促使我连续两年拄着双拐、拐杖,在乡村追赶游动表演的社火队伍。多少次,奔波的热汗和着剧痛的冷汗,浸湿了衣裤,打湿了相机。然而,关中大地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关中民众对社火活动的眷恋之情,拍摄现场那一个个欢乐的场景,一个个难得的瞬间,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又都让我感奋不已,难以释怀,更激励我要以“留住历史”之心,认真拍摄,努力完成好这个专题。

2012年农历正月十四,陇县东南镇黄花峪村,马社火在村中入户游演,四合院结构的农家小院,屋檐下挂满了玉米、辣椒,典型的关中农户风貌。

2014年农历正月初八,陇县温水镇团结村。清晨,社火队化妆时,在村庙中点燃火堆,将大鼓小鼓放置在火堆旁烘烤,使受潮的鼓面干燥,这样,烘干后的鼓面敲打起来声音会更加清脆响亮。

2011年农历正月初六,陇县东南镇田家湾村。社火表演开始前,村中的妇女纷纷抱着婴幼儿请装扮关公的社火队员为孩子额头点一个红色的印记。关公是关中农民崇尚的威猛和忠勇之神,关中民俗,让“关公”为小孩子“点红”,表示关公已收这个孩子为义子,可保佑孩子一生平安。

2013年农历正月初十,陇县河北乡李家下村。社火表演中,一位妇女抱着小孩闯入现场,请社火队员为孩子驱邪。关中民俗,请社火队员驱邪之后,体弱多病的小孩身体会强壮起来。

2014年农历正月初八,陇县八渡镇党家河村。社火队员入户为村民驱邪气、扫五穷,村民在他们手持的道具上披挂上红绸被面。这种被称为“披红”的礼仪,表达了关中农民对神灵的尊崇,是原始社火“娱神”要素的演变和传承。

2014年农历正月十三,陇县东南镇河沟寨村。社火队冒雪出村游演,家长们从早到晚一直陪伴着参加表演的孩子,直到游演结束,一同返回村寨。

2013年农历正月初八十,陇县河北乡坡头村。傍晚,出村游演的社火队员迎着晚霞返回村庄。

2014年农历正月十二,陇县温水镇屈家山村。一天的游演结束之后,社火队员们要在村庙前或村边路口焚烧黄表纸谢神,然后才能卸妆。

2010年农历正月初八,陇县东南镇移民新村。虽然由山区搬迁到了平川,住进了政府资助盖起的新房,但乡情不改,乡俗不变,社火游演依然是每年春节期间村民们最看重的民俗活动。

2015年农历正月十一,宝鸡市陈仓区翟家坡村。村委会广场前矗立的社火装饰物,与年轻的社火队员一起,构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向人们展示着关中农民对社火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对乡情、乡俗的眷恋。

求真善美是文化艺术的永恒价值,摄影创作是一门全方位检验拍摄者综合素质的瞬间释放艺术。在当今摄影艺术全民普及,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现实之下,一个有责任感的摄影人,应该保持对艺术的忠诚和敬畏,通过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正确判别,利用艺术手段、艺术形象来阐释、表达和抒发个人的创作理念,拍摄出为社会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作品,使之具有冲击视觉和震撼心灵的力量。艺术摄影如此,纪实摄影亦然。我喜欢用记录的形式,拍摄民俗人文的专题,目前整理出的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我真情实感的理性思考和朴素表达,也是我回报第二故乡三秦大地的情感载体。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 推荐:谭建业 | 编排:小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