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大通“村晚”热闹开演 青海民俗线上输出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2-08 22:21)
文章正文

本报记者 王 晶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2月5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天麒花儿步行街文化广场传来阵阵锣鼓声。循着声音前去,一场盛大的乡村春晚正在精彩进行。

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几十位腰间系着丝带,头上扎着头巾的舞龙队员,手擎彩龙、步法灵活,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彩龙翻转腾挪,一会儿威风凛凛冲上云霄,一会儿龙游浅水贴地低徊,舞到兴起时,只见多条彩龙猛地腾空而起,好似飞龙在天、直冲云霄。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群众的自演自娱活动,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是传说中的火神。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的风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长龙祈福、金狮拜年、高跷走秀、锣鼓庆祝……身着盛装的社火队员个个精神抖擞,踏着鼓点尽情表演。威风凛凛、精神抖擞的雄狮,和着豪放粗犷的锣鼓声摇头摆尾、欢腾跳跃。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翻飞的彩扇、华丽的旱船……花样繁多的社火表演,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纷纷用手机拍摄记录着精彩瞬间。

大通县桥头镇居民马丽莉一边欢呼喝彩,一边和家人视频通话分享这一刻的喜悦:“表演攒劲得很,现场真是太热闹了!”

太平鼓表演、秦腔戏歌、情景花儿演唱、皮影戏……从展现5000年前大通先民文化生活场景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到流传至今的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无不深深镌刻着中华文明的烙印,可以称为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文化大餐。

“此次2024年春节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联动项目能在家乡举办,我感到特别荣幸。希望通过国家公共云平台网络直播,让世界认识大通,让大通走向世界。”寒假回家的大二学生李端阳满脸喜悦地说。

铁锨撒粪、播撒种子、翻地打磨……“种皇田”民俗体验中,十几位表演者头戴草帽,腰缠带子,挽起裤脚。其中两位牵牛前行、扬鞭提犁,其余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铁锨、榔头等工具做着各种农活动作,提醒村民做好春耕下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适时早种,不误农时”。

“社火‘种皇田’起源于隋唐,主要是祈求牲畜无病无灾,庄稼有好收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种皇田’表演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老百姓表达对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的期盼,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演出期间民俗专家通过直播向广大观众介绍“种皇田”的起源、寓意,让传统民俗文化更为深入人心。

“村民得知将要举办乡村春晚的消息时,非常激动,踊跃报名。此次‘村晚’我们从全县24支社火队中挑选18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队伍参加,参与群众共有1000多人。从两个月前我们就开始排练,大家铆足了劲要在舞台上露一手,把最精彩的表演献给父老乡亲,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来、跳起来。”大通县文化馆馆长王正玉介绍,此次“村晚”以农民为主体,由农民群众自编自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树立文明乡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受时代脉搏,展现乡村新貌。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村晚”,展现着平常时候容易被忽略的“希望田野”,那久违的质朴乡愁和泥土芬芳在不经意间透出治愈人心的力量,让人再一次欣赏时下乡村振兴的火热图景。

又是一年春节到,年味最浓是吾乡。此时此刻,北川河畔、老爷山下,40万名大通群众正和广大网友共同感受大通“村晚”浓浓的乡土味、文化韵、新春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