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耍社火”与“追灯”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2-24 23:23)
文章正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关中礼泉县各村堡,一般都会有传统庆祝活动:一是节日前后几天,各村群众进行“社火”表演活动;另外,外族亲戚长辈给刚出嫁的女儿或小外孙“追节”送灯笼。

社火表演,关中人称为“耍社火”。追溯历史渊流,应与上古人们在每年春天初临之时举行祭祀社神活动有关。古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祭祀掌管农业的社神,为其贡献节目、讨其欢心,目的在于祈求神灵降福、风调雨顺,护佑作物良好生长。先秦文献《诗经》有云:“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孝经》亦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敬之,报功也。”古代“火”与“伙”字相通,“社火”即指人们一起集会进行祭神的仪式活动。神灵属天,虚空缈远,为神表演的社火,主要还是为俗人所观看,因此即有“耍社火”之说。

礼泉县的元宵节社火表演,大致与全国多地类似。乡民以村堡为单位自发组织,不同宗族之间友好协作。经过一个冬天的蛰居休息,加上春节数日较好的营养饮食调节,人们精气神开始大量奔涌了。一般在拜年结束后,在一些热心又喜热闹且具一定威望的乡村长者协调、组织下,乡民们出钱出物,部分有演技特长的人员则出力流汗,紧张忙碌地排练,大家都为正月十五日社火巡游活动铆足力气,积极备战。元宵节当天,吃完早饭,乡民们熙熙攘攘聚集于各乡村主干道边,等着观看热闹表演。花车开道,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一队队人群浩浩荡荡、五彩绚丽,踏着锣鼓点、舞动身姿循序出现。踩高跷(俗称柳木腿)、跑旱船、耍竹马、大头娃、扇子舞……还有一些秦腔戏曲人物装扮,包括一些滑稽丑角,他们表情丰富、动作夸张,博人一笑。恰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所谓:“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各村队伍精彩纷呈,一路汇聚,慢慢流向中心集镇、县城大街,或去相邻村子展示才艺,让乡民们品评哪个村子所耍社火最好看、最热闹。

父母与女儿之间的血缘亲情,无法因距离而割舍,娘家父母希望女儿在夫家生活美满幸福,希望其子嗣昌盛、外孙茁壮成长。这种朴素愿望,寄托在元宵节活动里,逐渐在关中多地形成一种特殊风俗——“追灯”,即元宵节来临前,娘家父母给去年新出嫁、刚在夫家过完新年的女儿或者不满十二岁的小外孙们去送灯笼,偶尔也有出嫁女儿给娘家侄子送灯。在礼泉县域部分地区,人们送灯时除手挑大红灯笼外,另需一类重要礼品相搭配,即携一筐五个或七个兔子或老鼠造型的包子馍。这种馍馍需发面蒸制,菜油面馅儿,捏成兔子或老鼠之类动物造型。为什么会是兔子或老鼠造型的油面包子馍呢?一方面,因为在人们印象中,这两种动物灵巧活泼、敏捷聪明,而且精力旺盛。小孩子天生喜欢小动物,大人们借此希望他们能充满活力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兔子老鼠属于动物界最能繁殖幼崽的动物,娘家给新出嫁女儿送此特殊礼物,自然蕴涵着祝福其多生子嗣的美好寓意。

正月初九,各村镇大多都有集市,人们称为“上九会”;集市上主要售卖各式灯笼与零食糖果。娘家送给新出嫁女儿两只巨型灯笼,名曰“宫灯”,大如竹筐阔缸,形似古代庙宇宫堂悬挂的那种豪华灯笼。节日期间,夫家将此点亮,悬挂于门首两边,辉映四周,照亮前途。礼泉旧志“时令”条载:“正月一日为元旦节……新嫁娘未逾年者,其母家则于十四日前送灯婿家,是夜悬家门前,名曰倒灯。”送小孩子的灯笼则有各色造型,普通红色皴纸罐罐灯和多层折叠彩色灯最常见。追灯(即送灯)时间一般选在正月十二或十四的双日子,长辈们一手提着红灯笼,一手携带诸类礼物,高高兴兴地来到姑娘家,看望女儿,疼爱外孙。午间,婿家已备好丰盛食物,这是拜年之后的又一次热闹聚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