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中区社火】民俗社火展演将年味儿“拉满”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2-26 15:15)
文章正文

2

0

2

4

“寻迹卫城 文脉城中”

城中区春节民俗社火节目展演

为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全区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积极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增强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文脉城中的独特魅力,2月23日(正月十四)上午,“寻迹卫城 文脉城中”城中区2024年春节民俗社火走进中心广场。

活动现场,总南、总北村社火队员们身着盛装,扭秧歌、舞龙、舞狮等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掌声及叫好声不断,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大家用舞姿传递欢度春节的喜悦,将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融入到每一个鼓点和舞步中,为市民群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大餐。

过大年,展民俗

社火民俗知多少

社火历史悠久,古人以为水神共工之子勾龙是后土神。后土,社也,即土地神。《管子·乘马》说:方六里为社。社火又称射虎,最初兴起时,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大而舞,点火敬火神祝融且以为红火。这实际是原始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合成物的历史遗留,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内涵。

唐人高适在看了现乐都一带的社火后写下了“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的诗句,形象地歌吟了当时的盛况。

神话人物是社火中的大角色

社火的角色众多,多角色多形象而大场面。据有关资料,社火角色可归纳为五种: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丑角人物;现实人物;典型动物形象。

灯官,多说是春秋时楚庄公的化身,但在历史演变中兼人兼神,把他和火神祝融合二为一,成为人间火神会的总头目,故而又称火神官。由老成持重又语言利索者扮演,乌纱官帽,赤脸长髯,红袍玉带,持笏板跨骏马,所到之处,香案接桌,烟烛缭绕,炮仗连声,前有“报儿”呼报,后有大队接应,煞是热闹。有的地方,白天庄重是火神,晚上活跃为灯官,角色差异性较大,娱神兼娱人,两种扮相,各有说法。

八仙,其扮相在社火中文静庄重,多在晚间演出。是古代神话中的八位神仙: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其含义是希冀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仙护佑,万民安宁。有的地方边唱边舞,有的地方只唱不舞,外加寿星和侍童。唱词为《八洞神仙》,分别唱述八位神仙的扮相及神力,《酒色财气歌》、《过金桥》等,曲调以道情的为多,三弦、二胡、四胡、笛子、渔鼓伴奏。大娘,是王母殿前的十二位侍女,脚踩高跷,边唱边扭,装扮艳而不妖,动作雅而不俗,唱词多为吉祥祝福语。此外,还有《西游记》人物,表达老百姓降妖除怪,期盼平安;《白蛇传》人物,则希望人间自由、幸福常在。

丑角人物是社火外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外形丑而内涵深。胖婆娘,据传是天宫送子娘娘的侍女,旧时为缺儿少女家送子,该角色是当时老百姓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婴儿死亡率高,人们期盼四季平安,人丁兴旺的产物。化妆简单,戴头巾着红袍,露丑脸挺大肚,周身奇胖而走路摇晃,专找小媳妇扭捏作态,表吉语送生子,语言幽默,神态滑稽,直到被说者添香钱或红枣才肯离去。哑巴,据说春秋时楚庄公兵败被围,化妆为衣衫褴缕,蓬头垢面,装聋作哑之人方才突围。社火的这一角色,是他的化身,形卑而位尊。角色穿黄衣抹黑脸,哑而不语,手持棍棒专找妇儿或老人故作吓人状,讨要香钱,惹人发笑。

他是社火全部角色中的“大身子”,连火神官在开场祈祷时,他却端坐上首,故马报子説词有“手拿木棒不说话,社火队里最为大”。卖膏药,外形似喜剧丑角,白鼻子、眼旁贴膏药,语言诙谐,极度夸张,“我的膏药最老道,桃胶李胶杏子胶,松胶缥胶馿皮胶,麻雀的涎水蜜蜂的尿,虱子的肋巴虮子的腰”。手持膏药罐,不论白场夜场,夹在人群中游说,令人捧腹。傻公子,角色既丑又赖,好衣帽而丑品行,歪鼻斜眼,令人生厌,讽刺达官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众皆躲避,其作用是藉以维持秩序打圆场。

现实人物是社火内场载歌载舞的主要角色

太平鼓,由旧军队传至民间。这是老西宁城区社火的一大特色。其化妆简朴大方,头戴包巾,腰系宽带,足蹬黑靴,鼓形细长,挎左肩而垂于右胯,表演时击鼓而慢舞,步履轻盈,寓意太平。八大光棍,亦由旧军队传入民间。男角着白衬衣套青夹夹,头戴礼帽或时尚毡帽,戴墨镜或茶镜,左手叉腰,右手持扇,边唱边舞,落落大方;女角和男角对舞,锦衣彩裙,头戴彩花,亦一手叉腰,一手持彩绸,款款细腰,袅袅舞步,惹人喜爱。唱词多为青海民间小调,如《四季调》、《织手巾》、《方四娘》等,音乐舒缓,节奏明快,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摇旱船,也叫彩船,据说有南海观音普渡众生和一些青海汉民来自江南的生活写照两层含义。先扎一小巧玲珑,光华耀人且有彩棚而无船底的彩船,令船姑娘钻入,再用两手握住船帮,随轻快歌声和老艄公的划船动作做出乘风破浪,颠箥前进的各种动作,明快俏丽,惟妙惟肖。尤其在夜场,装上明灯,人船浮动,灿然夺目,恍若画中。

马报子,也叫报儿、报子,其作用和化妆都犹如军队中的探马,背吵子(即身背铜铃串)骑快马在社火中穿梭往来,加强联络。常常跑在队伍之前,给社火总管灯官老爷报信,又将其指示快速传达,使送、接社火有序进行,闹而不乱。表演时,俏皮夸张,似说快板,逗人直乐:“报子往前一走,荣华富贵就有;报子往后一退,白面磨了个满柜。”

高跷在社火中同样引人瞩目。首先要准备好跷子,这是一般高半米左右的硬木,中段挖卯安放脚踏板,末梢安装与角色相适应的小鞋子。演出时,化妆好的身子,将与角色相配的跷子按左右牢固绑扎在小腿上,就可站起扭动舞步。上场演唱时,舞姿翩翩,风情万种。万民仰视,歌自云端来,裙在半空飘,好似仙乐飘渺,身姿分外苗条,效果自然与众不同。踩高跷也有文武之分。文高跷边走边唱,轻歌曼舞,注重抒情,小有舞步;武高跷则在场内,舞动之后,表演倒立、劈叉、跳跃等高难动作。有的身子,故意摔倒,让众人大惊,待人们跑去抢救时,会突然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跃起,又令人心跳不已。

典型动物形象是社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龙是社火中最显要、最活跃的典型动物形象,它既是先民们图腾崇拜的遗留,又是万民敬仰的吉祥物。传统的龙一般扎制十二节,象征十二月,夜场的龙体内燃蜡烛,通体明亮。龙舞是社火的重头戏。青龙象征治水顺利,风调雨顺;黄龙寓意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双龙则寓含万象更新,四海同春。龙舞每节须一人持舞杆,在龙头老大的带领下,十二人按锣鼓击点儿和唢呐音乐统一动作,或仰头直上云霄,气冲斗牛;或蜷头曲尾,理须挠麟;或舒展自如,腾云驾雾;或二龙戏珠,变幻无穷。虽为道具,但通过高手舞动,气势自现,令人振奋。待舞龙稍停,自有观众蜂拥而入,携儿带女,呼爹唤娘,涌至龙身下低头穿过,谓之一元复始,大吉大利。至社火整个结束时,又争抢龙须,求万事如意。

狮子舞,据说由波斯传入,社火中的狮舞,寓意兽王镇妖辟邪,百姓四季平安。其制作重在头面,既要雄伟,威风凛凛,又要耳目灵活,运转自如。舞动又需会武功的演员,且头尾两人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在典型形象中,北方狮子凶悍雄健,南方狮子聪颖和善,青海狮子讲究须多毛长。大狮子叫“太狮”,小狮子叫“少狮”。表演时,“武狮子”爬高、跳跃、扑猎、打斗,样样皆精,极力表现其威猛、强悍;“文狮子”则挠痒、嬉戏、打滚、抖毛,形态逼真,体现其温驯、和顺的性情。舞时,大小相间,文武穿插,雄健和温驯同在,强悍与和顺共存,是社火的一大亮点。社火场外,人们争相邀请狮子舞到家里跳跃表演,搭红披彩,放炮焚香,以为驱邪降福。

秧歌舞是社火的保留节目。也有新老之分。总寨社火的老秧歌一般不讲究规整的队形,化妆随意而简朴,扮男不扮女,脸谱较丒并不统一,身子将皮袄反穿,羊毛裸露在外,头戴羊角帽(帽长且顶尖,又称高尖帽),身背腰鼓,一般是四至八人,由领头者领跑进场后绕场转圈,也有其他身子跟着跑进场,众人边跳边敲鼓,先跳后领唱而众和,唱时不跑不敲,唱后又敲鼓又跑。一面率先营造浓烈的社火喜庆氛围,一面将其它角色亮相。唱词或是大表吉祥,希冀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预祝事业有成,高升大发。或是诙谐幽默,风趣惹笑,使节日欢乐祥和;也倾诉农人艰辛,渴望幸福生活。

来自城中区的民俗社火表演,

用激情和豪迈诠释新时代金色的梦想!

恭祝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国太平;

鼓鸣盛世龙飞凤舞,显华章!

祝愿大家龙年吉祥如意,

生活幸福安康!

原标题:《【中区社火】民俗社火展演将年味儿“拉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