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青海花儿中隐匿的南京记忆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07 19:45)
文章正文

河湟地区广泛流传着先人来自南京的传说,在青海花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江苏民歌“姐家门前一棵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看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和青海花儿“姐家门前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叫声贤妹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专辑》)如同一母所生的“双胞胎”。青海花儿“姐家门上一树桃,上来下去把人照;虽然是个毛桃子,他还不叫小哥摇”与六合民歌“姐家门上一树桃,来来往往有人瞧;挤眉弄眼做啥子,要吃桃子就来摇”异曲同工。以“姐家门前”起兴的南京民歌很多,小举两例,江浦有“姐家门前一棵椿,手扶椿树望情人;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香椿是臭椿。要是香椿随它长,要是臭椿断它根;红娘子,小干亲,怎能回娘望情人。”(《南京歌谣谚语》)六合有“姐家门前有棵槐,槐树上面挂招牌;招牌上面四个字,四四如意拖下来。”(《六合民歌》)有趣的是,这种起兴方式的民歌,在青海花儿中有传承,也有发展。传承的如:“姐姐门前一棵松,松子开花一盏灯;把郎变成拨灯棍,夜夜陪你到五更”、“姐家门前路不平,麻鞋跑烂四十双;再烂十双缠不上,家里请个麻鞋匠”;发展的有:“我家门前一棵槐,手把槐枝望郎来;候你三年不来了,平原望成石崖了”、“姐儿门前凤凰落,小哥走的路儿多;小哥走的路有哩,还要小哥会走哩。”(《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专辑》)前两首“花儿”保留了南京民歌的风格特色,灵活生动;后两首“花儿“句式渐趋规整,质朴率真,向花儿演变之轨迹明显。再如,青海六句式花儿“一把麻籽儿撒上天,脚户哥,会唱的少年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时还能唱两年”(《青海花儿选》)正是南京四句式民歌“一把芝麻撒上天,肚子里民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回来还唱两三年”(《江苏歌谣集———金陵区》)的传承与创新。

对青海人而言,古老的南京就像一个遥远的传说,一座坚固的城堡,在记忆深处落地生根。600多年过去了,一些文化的碎片与符号仍然隐匿在“花海”深处。

“天上的云多不下雨,请龙王,梅花山要求个雨里;阳世上人多不像你,邀媒人,一心儿要煨个你哩。”首先,这首花儿以江浙特有的民歌结构起兴,“天上的云多不下雨”、“阳世上人多不像你”颇似《山歌》之“天上星多月弗多,世间多少不调和。”其次,梅花山因东吴孙权葬于此而得名。孙权掌握东吴政权后,听取了诸葛瑾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议,改秣陵为建业,拓建南京城,疏浚拓宽秦淮河,开凿运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孙权死后,葬在朝阳门外第三个山岗。相传,朱元璋建地宫时,因敬重孙权是英雄好汉,把他的坟墓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所谓梅花山求雨,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恐怕与这段历史也有一定的联系。其三,梅花山乃南京特定的文化符号,有“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誉。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历经六朝至今不衰,据史料载,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佳地,明末徐渭的《钟山梅花图》就形象地展现了“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的美景。

“三点梅花的凤凰台,雷响三声者雨来;听见尕妹的声气来,精神不由地起来。”凤凰台在今南京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山,乃筑台,山和台由此而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游览,怀着感伤的心,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露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五代十国时,杨吴筑城时山势被切断,凤凰台围于城内,但仍前临城墉,后附淮水,有十来里左右。明代筑城时为高大的城垣所掩。每年12月,南京凤凰山上梅花盛开,别具风韵。这首青海花儿,唤起了我们对南京城古老的记忆,心儿仿佛穿过长长的历史隧道,在金陵凤凰台感受着天地之风云变化。伴随着娇艳的梅花扑鼻清香,阿哥阿妹动人的爱情故事,也将在无忧无虑的对歌声中徐徐拉开帷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