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河湟文化】河湟文化的历史进程(上)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23 20:53)
文章正文

河湟文化的历史进程(上)

青海

河湟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之地,也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部。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河湟地区各种文化碰撞交融,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共同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并存与交融互补的文化特质。

青海世居民族分布图

河湟为古羌地。羌人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学者认为“姜”“羌”同源。古史传说中的炎帝是姜姓,他的部族与黄帝部族进行了长期的征战与融合,最后形成了华夏族。甘青羌人与其他先民族部落一起,共同创造了早期中国古代文明,进一步融合为华夏族。在历史漫长行进中,随着羌人不断“西散东扩”“东进南下”,羌族中的若干分支逐渐发展演变为汉族或藏缅语族。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谷地“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公元前436年)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湟水谷地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湟水谷地的农牧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了。

羌人无弋爰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河湟之地属陇西郡管辖。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河湟一带是汉军北击匈奴的军事重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李息、徐自为的大军进占湟水流域,“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自此,西汉开始对羌人行使管辖权,并采取筑城置亭、移民拓边等措施。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汉在赵充国平羌胜利的基础上,接受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屯田,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传入河湟谷地,逐步将河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此后,汉族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汉族徙入河湟,成为河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开始。中原文化被广泛传播到河湟,汉文化第一次作为系统的、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进入湟水流域,成为河湟区域文化的基础。据史籍记载,河湟诸羌自秦汉以来多次向内地迁徙,仅两汉时期羌人就有六次大迁徙。羌人内徙,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开始,大量羌戎先民内徙,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河湟流域自古以来东西相向的移民活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是河湟文化发生发展的社会成因之一。

吐谷浑迁徙图

西晋后期迁入青海的辽东慕容鲜卑吐谷浑,经过各种形式的兼并,联合以羌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建立了地跨千里的吐谷浑政权(329—663年)。鲜卑秃发部在河湟谷地建立了南凉政权(397-414年)。吐谷浑是公元4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所建立的政权前后存在了350年。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公元4世纪初,率领本部落1700余户在马背上漂泊跋涉万里之遥从辽西来到了西北。在与当地羌、氐、汉、匈奴等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吐谷浑族。至吐谷浑之孙叶延时,“以王父字为氏”,即以祖吐谷浑为姓氏、部落名,亦为国号,正式建立政权。

虎台公园遗址

曹魏末年,从鲜卑拓跋部分出的秃发部也辗转迁徙到了河西走廊东部及湟水流域。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鲜卑首领秃发乌孤率众南下,进入青海河湟地区,其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因秃发氏政权立国于湟水流域,地处河西走廊以南,第三代国主秃发傉檀是又以“凉”为国号,故史称南凉。至义熙十年(414年)南凉亡于西秦,前后共历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以及秃发傉檀三代国主,在青海东部立国18年。南凉政权存续期间,专力经营河湟地区,作为立国之本,对青海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除吐谷浑和南凉以外,这时对河湟地区产生影响的还有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等割据势力。通过这种纷繁复杂的交往关系,以及在各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交错杂居,使这些割据政权统辖下的汉、匈奴、鲜卑、氐、羌、柔然等民族逐渐走向融合。

参考书籍:《黄河视域中的河湟文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编,青海人民出版社。

原标题:《【河湟文化】河湟文化的历史进程(上)》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