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网络中国节】非遗陪您过大年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16 01:57)
文章正文

【网络中国节】非遗陪您过大年

2021-02-14 14:40

非遗陪您过大年

京畿重镇,临朐故城,唐初始建,明清繁华。1400余年漫长岁月,催生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市的非遗项目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513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3项,其中三河吹歌、乔氏鸟笼、五虎棍等22个项目进入了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燕山大板、太极通臂拳、半壁店大鼓会、十美图、錾刻、古籍修复6个项目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自青史深处走来,凝聚三河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红火的花会、精美的錾刻,还是刚劲的通臂、精巧的鸟笼,都代表了三河历史文化高雅和深沉的品格;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都无愧为三河文化的永恒标识,是鲜活生动的三河名片。

2 021 年新春来临之际, 我们专门举办了这次 “非遗过大年”展览, 让我们 一起回味这 扎进每个人心底 浓浓的家乡味道, 一起 守护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

国家级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京东大鼓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说唱结合,边唱边演,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伴奏为大三弦和扬琴。

省 级

古籍修复

古籍修复技艺是随着古籍文献的产生、发展而伴生的古老技术。一部书的修复需要很多道工序,如根据书籍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配纸、标号码、去污、补洞、折页等,在修复过程中,尽职尽责,努力保存损毁古籍的片纸只字,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尽可能恢复其原有的风貌。

三河大鼓会

三河大鼓会发源于燕郊镇半壁店村,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大鼓会由16面大鼓组成,表演起来气势恢宏,场面热烈,催人奋进,其道具表演程式和击鼓节奏等都来源于清朝宫廷,带有皇家仪仗特色,庄重不失典雅,严肃而又活泼,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花会表演型式,被誉为“花会之胆”。

十美图

《十美图》是三河市行仁庄村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一道民间花会。花会的主要内容描述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个民间故事:历史上隋炀帝荒淫无道,四处选美,地方官押送美女的半路上,一夜间美女变成丑八怪,吓跑了官员和衙役,美女们得以逃回家乡。

太极通背拳

太极通背拳是“通背拳”中的主要流派,据其锻炼法则和搏击特点,属上三门的武当内家拳术。太极通臂拳将太极拳、通背拳巧妙地融会贯通,根据石、猿、马、弥、长臂五猴的象形动作而创立,又称“五猴通臂拳术”。

燕山大板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快板类曲种。燕山大板在借鉴“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的特点与精华,形成了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燕山大板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表演形式活泼新颖,协调优美,不仅具有很强的互动效应,而且对各类题材的唱段都能适应。

錾 刻

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錾刻分为阳錾、阴錾、平錾、镂空、锵錾几种,以锤为工具,操作者悬臂用锤,通过敲击各种錾子,錾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錾刻工艺以其综合的、高深的技艺手法打造的艺术品,完美的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市 级

八角鼓

八角鼓由昝辛屯村文人张寒于1920年前后创编而成,即“昝辛屯八角鼓”。亦名九腔十八调,又称杂牌曲。八角鼓自创始起,演出过的各类唱本、唱段约计二百余,多为传统唱本或唱段,亦有改编、自创。张寒将其抄录成册,共七本约五万字,并把七册书分别称为“两”“岸”“嫩”“柳”“往”“下”“垂”。至今,除第一册“两”字篇失落外,其余六册保存完好。

薄氏竹刻

薄氏竹刻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竹刻艺术,具有构图严谨,书画韵味浓厚,以刀代笔等艺术特色。其竹刻作品题材广泛,技艺精湛。涉及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多种题材;留青、刻黄、陷地、阴刻、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技法,运用自如。其广泛吸收书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营养成分用于雕刻创作,作品以“无法”为法,以“无风格”为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核雕

核雕是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核雕工艺可雕刻人物。动物、景物等,并分为粗工和细工两类:即在同一果核上刻有六人(或六物)以上为细工,以下为粗工。早期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无论是揉手核桃,还是橄榄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让人着迷。

吵子会

三河市段甲岭镇后山村吵子会是由北京等地流传而来的一道音乐会。这道会有20多人共同演奏。有五个大曲,八个小曲,残存曲谱一份。吵子会作为三河传统花会中及其重要的一种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三河具有代表性的一道民间花会。

三河吹歌

“三河吹歌”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初为泃河沿岸码头迎送上级官员之用。“三河吹歌”演奏的曲目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以传统戏曲和传统曲牌为主,如河北梆子《大登殿》、京剧《借东风》、评剧《刘巧儿》等。传统曲牌如《小开门》、《玉芙蓉》等。

函 套

古籍函套是古籍文献最为常见的一种布质硬壳类包护装具,对于保障书册寿命、提供排架方便和增加审美观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制作过程主要依赖手工技艺,工序复杂,标准严格,技艺传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以其工艺的繁复,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艳丽,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

三河烙画

三河烙画取材广泛,风格多样,作品往往表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所做人物,动物,花鸟,走兽无不栩栩如生。烙画所用工具主要有电烙铁、铁条、铅笔等,作画时先用铅笔精心打底稿,再用电烙铁的尖、边、面等按底稿烫出一幅幅精美的烙画作品。成功的烙画作品构图巧妙,刻画精细且独具观赏价值。

传统笙制作技艺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在吹歌等民间吹管乐队中,笙也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的作用。在齐奏中能丰富乐队的音响效果,使之统一、和谐而丰满。近年来,键笙、抱笙、排笙、键盘笙等新型制笙的出现,使笙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民族管乐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家土储五美酒

李家土储“五美酒”传承着“南北二窖,三酿七储”的技艺,坚守古法技艺与文化传承。采用特制的陶瓶与陶坛,窖储与土储结合,确保了李家土储五美酒绵润醇香的口感。五美酒吸大地之养分,纳自然之灵气,去燥除辣,酒体绵润清醇,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之功效。

鲁班枕、凳、锁制作技艺

鲁班凳、枕、锁制作技艺是流传民间数千年的木制工艺,是用一块整木做成的、结构复杂、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鲁班凳、枕、锁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梅花班

“梅花班”属民间花会中的秧歌类,起源于三河昝辛屯村,会中角色有公子两名、先生一名、婆子一名,姑娘、媳妇各三名。所有角色全部古装戏剧打扮,手中各执彩扇、彩巾、霸王鞭等道具,配有打击乐伴奏,在走会中间还演唱“八角鼓”的曲子,很受民众欢迎。

三河乔鸟笼

三河乔鸟笼起源于清朝手器作坊,历经数代祖上工艺传承,其样式有红子鸟笼、靛颏鸟笼、画眉鸟笼、百灵鸟笼等。乔氏鸟笼以优质楠竹为基础,历经多年阴干上色、破篾、手工粗磨、水工细磨、笼条咬合等技术使其工艺细腻、无斑无痕、造型美观、经久耐用,不仅有完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皮影戏

皮影戏,亦称影子戏或傀儡戏。影人采用驴皮雕刻,从刮青、透影、描图、上色、油漆、组装等多道工序而成。美观漂亮,经久耐用。表演时幕后由二人操纵影人,通过灯光照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音乐以四弦为主,配有扬琴、三弦、二胡等。演员角色分为生、末、净、旦、丑,众口互唱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三河豆片

三河豆片是上乘的豆制品,从创始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一直以来,三河豆片以其薄厚均匀,色泽油黄,口感好,味道鲜,主副食皆可的特点,享誉京、津、廊一带,是人民日常食用,年节馈赠的必备佳品。

栲栳山社火

栲栳山社火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民为了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祈求天神降福于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放灯火、舞龙、舞狮、高跷、秧歌、小车会等多种形式的盛大社火活动。这时的栲栳山大街小巷家门上挂起红灯,燃放焰火烟花炮竹,喜庆热闹,灯火辉煌,锣声、鼓声、欢笑声响彻云霄,社火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

十不闲

民间花会十不闲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凤阳花鼓演变发展而成。在木架上固定锣、鼓镲乐器,一人担着木架走场舞动,同时还要用手拉动系在乐器上的各种绳索,发出节奏,因表演者手脚不得闲而称其“十不闲”。十不闲除架子工外另有一旦一丑,三人表演,演唱各种民间故事。

五虎棍

五虎棍的由来,传说起源于宋代,讲述了卖油郎郑子明帮助赵匡胤打败了拦路敛财的恶霸董家“五虎”的故事。由于赵、郑和董家“五虎”双方使用的武器皆为棍,所以称为“五虎棍”。表演时,演员都勾着花脸,扮成上述双方角色。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均各有名目,在表演时轮换击鼓奏乐,全套表演需三个小时。

三河小熏鸡

小熏鸡是三河一道传统美食,选用1斤半重左右的雏鸡熏制而成,既可以用于佐酒下饭,又可以当主食食用。其色泽金黄泛红,肉质鲜美,清香爽口,享誉京津廊一带,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燕潮酩”酿酒技艺

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艺主要包括材料识别、选配材料,并在因材施用的前提下,下料、刨光、画线、开榫、打眼、装配,仅是卯榫结构的做法即有无数种。传统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艺巧妙的利用了材料的特性,使之有机的连接并处在一个天然的和谐状态,协调了功能结构美观的多种元素,是中华工匠的智慧结晶,令世人仰慕。

软弓京胡

“软弓京胡”是流行在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河南、安徽的一种戏曲曲艺伴奏乐器。软弓京胡因弓软毛松,弓毛比弓杆长而称之为“软弓”,除弓子外,各部件的质料、规格及整体结构与京胡完全相同。弓子变软,大大丰富了乐声,用它可以拉出类似唢呐、扬琴的声音,可以模仿各种鸟鸣声,主要演奏曲目有《百鸟朝凤》、《鸟语虫鸣》等。

三河肉饼

三河肉饼传统称之为“京东肉饼”,为清康熙年间三河知县一代廉吏彭公赐名并手书匾额。三河肉饼外焦里嫩,油而不腻,香美可口。食时佐以陈醋、鲜蒜,伴食绿豆小米稀粥、老咸菜,着实滋润。可谓是:京东肉饼,三河特产,斤面斤馅,面白肉鲜,皮薄如蝉翼,馅嫩如膏饴。

鲜螺蛳

鲜螺蛳,是三河人喜欢吃的一种淡水螺做成的美食风味。或煮或炒,都是一道下酒好菜,呷一口酒,拨一个螺蛳,细嚼慢咽,是无数三河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小车会

小车会是一道传统花会,也叫“太平车”,取太平盛世、天下太平之意,兴起于宋、元时期,传入三河已有几百年历史,在三河流传甚广,几乎遍及各乡镇。小车会中有这样几个人物:坐车的、推车的、拉车的、丑婆子、傻柱子、先生,这六个角色演出了一场既是生活又是民间传说中的喜剧。小车会有会旗,多跟在“高跷会”后面,由高跷打开场子后,小车会跟着表演,很受人们的欢迎。

秧 歌

经考证,“秧歌”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时雨》。“时雨及芒种,田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羹,处处秧歌长”。秧歌有歌有舞、且歌且舞。歌词大多以祈祷吉祥、太平、丰收为内容,也有唱一些传说、戏剧中的故事。色彩非浓艳不成秧歌,秧歌舞处大红大绿大黑大紫,加上鼓声锣声,成就了一年的热闹。

来源:三河市文化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