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26 13:55)
文章正文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市就进行普查搜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存。80年代,市文化部门组织编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宝鸡卷》。1984年,市群众艺术馆建成宝鸡民间美术展厅,2000年,在市区金台观成立宝鸡市民俗博物馆。2006年,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08—2012年,市政府先后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名录3批、78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同时,市文化局还公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0名,其中3名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9名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6年以后,市文化部门还结合每年的宣传主题,开展非遗广场宣传、非遗保护成果展、非遗项目展演、剪纸艺术展、非遗进校园宣传、非遗进社区图片展、庆祝“《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摄影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多项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6年以后,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先后公布各级非遗名录,加强抢救、保护。截至2012年,宝鸡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36个、市级非遗项目78个以及县(区)级非遗项目数百个,基本形成以市、县级名录项目为基础,省级名录项目为骨干,国家级名录项目为重点的非遗保护体系。

第一节 国家级非遗项目

2006年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凤翔木板年画、凤翔泥塑作为“民间美术”类,宝鸡民间社火作为“民俗”类项目,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年6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西秦刺绣”作为“传统美术”类的“民间绣活”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宝鸡市的“炎帝祭典”作为“民俗”类,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宝鸡民间社火

宝鸡耍社火风俗久远。耍社火又称装故(古)事,装扮内容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宝鸡社火集民间打击乐、舞蹈、诗歌(谣)、龙舞、杂要、锣鼓为一身,逐渐发展到有固定特型的造型艺术,社火表演时间分为昼社火和夜社火,表演形式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造型社火有步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血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说唱斗打进行表演,与社火同时游演的还有西秦百面锣鼓、刁鼓、西府喷呐、舞龙、舞狮、秧款、腰鼓、竹马、早船、赶犟驴,二鬼摔跤、张公背张婆、哑哥背妹、大头娃娃、面具舞蹈、喜剧表演等。宝鸡各县区都有社火游演活动,其中以陈仓区社火和陇县社火最具代表性。

宝鸡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称为——转社火。表演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仗。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先,随后是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游演队伍阵容庞大,气势宏伟,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宝鸡社火经过专家改编、排导、演练,已发展成广场文化艺术、舞台表演艺术。近年来,宝鸡社火艺术团多次出访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宝鸡市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社火艺术之乡”。2008年,宝鸡社火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2009年,宝鸡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宝鸡民间社火亦被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主要产地在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第六营士兵在村中安营扎寨,村因而得名。该营的江西箱士兵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绘,作为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由此产生并世代相传。凤翔泥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大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泥塑玩具(虎、狮、牛、马、羊、狗、鸡、兔、鹿及十二生肖等)、挂片(浮雕,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立人(圆雕,关公、张飞、诸葛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人物等),作品造型夸张,想象大胆,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多用于儿童玩具和镇宅辟邪的吉祥物,近年来也用于居室装饰,凤翔泥塑的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曾分别登上2002年、2003年中国生肖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凤翔泥塑已列入市级、省级非遗名录。

三、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县是中国八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唐、宋时,凤翔县就有单色印画,明代发展为套色印画,明正德二年(1507),南小里村邰氏家族中有8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制作。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邰顺继承祖传画业,经营“万顺画局”。清道光十五年(1835),邰正荣改“万顺画局”为“荣兴画局。同期,北小里、陈村镇亦有画局30多家,年产各种年画、谷雨迎春牛图10余万张,远销关中西部和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县从事木版年画工艺的有六七十家,其中南小里村的“世兴画局”“中兴画局”,北小里村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等画局均具规模,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凤翔木版年画工艺鼎盛,其“套银描金”工艺被誉为“金三裁”。1949年后,凤翔木版年画得到较大发展,其产品销售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同时,其用途也由民间祭祀逐渐转向室内装饰和工艺品,凤翔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祭祀画、谷雨画、春牛图、戏文画、吉祥画、风俗画等,其中戏文故事画和祈福纳祥画则构成凤翔木版画艺术世界的主体。凤翔木版年面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填染,风格古朴自然,造型夸张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西部黄土风情和西部地域艺术特色,该项目亦被列入市级、省级非造名录.

四、炎帝祭典

宝鸡是炎帝故里。今渭滨区神农镇天台山有烧香台遗址,传说为炎帝尝断肠草去世之地。秦灵公三年(前422),秦人开始祭祀炎帝。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曾在雍地设“北畴”祭祀“五帝”,包括炎帝。今渭滨区神农镇峪泉村从唐代起已建有神农庙。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神农庙,今留《重修神农庙九龙泉碑记》残碑一通。旧宝鸡县城设有先农坛祠,地址在今金台区神武路小学。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宝鸡县志·建置》载:“每年部颁日期,前期致斋三日。主祭官俱穿朝服,齐集坛所”,举行“祭礼”。民国时期,先农祠内开办学校。1957年,峪泉村神农庙拆毁,炎帝祭祀活动随之停止。20世纪80年代初,祭祀炎帝活动在民间兴起。1993年年,宝鸡官方在市区河滨公园建成炎帝祠,民间在常羊山建成炎帝陵,举办三次全球华人祭祖大会和多次宝鸡炎帝节,隆重祭祀炎。自此,每年的清明节在炎帝祠举行公祭仪式;农历七月七在炎帝陵举行规模宏大的民间祭祀典礼。祭祀程序包括:全体肃立、鸣钟、奏乐、敬献祭品、奠酒、敬献花篮、主祭人读祭文。仪式完毕后,全体肃立,向炎帝塑像行礼。炎帝祭典亦被列入市级、省级非遗名录.

五、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历史久远。市区茹家庄西周井姬墓莽中曾发现保留在泥土中的刺绣印痕。明清时期,形成平绣、悬绣,拼贴缝制结合等多种形式。西秦刺绣以布、绸、缎、帛为主要原料,绣品中大量采用绣、贴、拼、指(方言,音chi)工艺,构图简洁明快、风格雄浑。一般刺绣后做成服饰、用品、玩具工艺品,刺绣和布艺紧密结合.其内容包括吉祥图案、龙凤狮虎、花鸟鱼虫、四季蔬果、戏曲人物、成语典故、字画楹联等,西秦刺绣制作以妇女为主,遍及广大农村,作品散发乡土气息,彩显地域特色,具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粗犷阳刚的艺术特点,同时呈现出群众性、装饰性、实用性和宗教祭祀性的基本特征。西秦刺绣已列入市级、省级非遗名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