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乐都社火专题研究》系列故事一丨“社火”的由来!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29 03:39)
文章正文

《乐都社火专题研究》系列故事一丨“社火”的由来!

2018-01-08 17:30 来源: 乐都在线

原标题:《乐都社火专题研究》系列故事一丨“社火”的由来!

“社火”一词由来已久,但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宋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由此可知,那时社火不只限于春节演出,在此记述的是为祭二郎神生日而演出的。宋代诗人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村田蓑笠翁,街市管弦情。”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对第三句中的“村田”自注为“村田乐”(即节目名)。后来的《水浒传》第三十三回:“社火队里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的)。”

可见至宋代时或曰“社火”,或称“百戏”,或谓“鼓乐”,因时不同,以地而异,它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民间广泛参与的带有明显祭祀色彩的大型娱乐活动。

明人刘效祖的散曲《良辰乐事》中写了“一处处博戏高,一丛丛社火齐”的社火场面;清人《扬州画舫录》卷九中也记述了“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釐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的情景。看来,明清时“社火”这一名称已固定下来,其后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社火逐渐演变为边行边演、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形式,而且只在春节期间演出,主要用以娱乐,祭祀色彩淡化。不过在乐都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谒庙降香、送社火、接社火的习俗。这大概是应了“礼失而求诸野”之说吧。

“社火”一词来自何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社,地主也,从示土。”根据东汉郑康成的解释,是“社,五土(东西南北中)总神也。”五土总神即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礼记•月令》中说是“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配享者)后土”, 因为“土为水火金木之根本”。《左传》注释中也有“群物皆土所载,故土为群物之主”之说,《史记》中则说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古代在社日(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夏祭曰礿)、秋尝(秋祭曰尝)、冬烝(冬祭曰烝)、春社、秋省(王使臣聘问诸侯之礼曰省),而遂大蜡(年终祭曰大蜡),天子之祭也。”其中的“春社”,即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土神,祈丰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屋,覆盖的帐幔)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配享者后土指谁?《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左传》:“共工有子曰句,佐颛顼(即黄帝之孙),能平九土,为后土,故封为上公,祀以为社。”这里的后土就是土正,也就是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至今乐都农村汉族人建成新宅院,都要在庭院中心“安中宫”,上坟祭祖时先要“祭后土”。这实际上是在祭祀土神。其后,社神中又增加了出身于羌族的夏禹,汉代《淮南子》:“禹勤天下(勤于治水),死而为社也。”

也许有人要问:《西游记》中孙大圣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且对孙大圣毕恭毕敬的土地老儿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社”还有一个涵义,即“祀社神之所”。《孝经》:“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划界堆丘)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周礼》:“每二十五户置一社,但为田祖报求。”这每个土堆上就有一位土地老儿。这样看来,基层土地神就多得数以万计了。

祭祀土神是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谷长于土地,所以有了土地神,继之则有了稷神(五谷之神)。《孝经》:“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那么稷神又指谁呢?据《淮南子》介绍,黄帝的哥哥炎帝神农氏“怀其仁诚之心,甘霖时降,五谷繁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使人民“不仇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所以中华民族也将他当作祖先加以崇拜,并合称“炎黄”。不过商朝以前将烈山氏子柱也当作五谷之神加以崇拜,因他“能植百谷蔬果,故立为稷正(即主管农事的官员)也”。商朝建立后,便以商朝祖先契为五谷之神。周王朝建立后,又以羌族女人姜源生的弃为五谷之神,《孟子•藤文公上》中有三句赞颂其功绩的话,即“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

将土地(社)和农业(稷)连起来,便有了“社稷”这一名词。《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说明,土地和粮食是立国之本,所以“社稷”又成为“国家”、“江山”的代名词,并成为封建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

再来看“社火”的“火”字。众所周知,五谷和射猎的野畜熟食比生吃好,这就需要用火来烧煮。于是便有了火神。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当火初次被发现,并发挥了烧煮饭食的功用时,人们对他的敬畏之心崇拜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最早的太阳神(火神)伏羲氏可能就是燧人氏。他发明了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汉代应邵《风俗演义》中所列的“三皇”(伏羲氏、女娲和神农氏)中,将他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火神又是上文言及的最早的谷神炎帝神农氏。《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天帝)炎帝,其神(配享者)祝融(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祝融是黄帝的后代颛顼氏的儿子,名黎,担任火正(即司火官员),后世便以他配享炎帝。《白虎通•五行》:“其帝炎帝者,太阳神也。”炎帝是太阳神,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炎帝受到人们的崇敬祭祀,便在情理之中了。在祝融当火官时,一时缺乏合适的管理土地的官员,于是又让他兼任“后土”。这样“社火”二字就连在一起了。

顺便说说灶君。灶君亦称灶王、灶王爷、灶神。灶王被民间供奉于灶头,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灶王其实就是历届火神。最早的是伏羲氏,《白氏六贴事类集》卷三:“李尤曰,燧人造火灶。”第二任是炎帝,《淮南子•汜论篇》:“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第三任是上面提到的火正祝融,《礼记•礼器》:“夫奥(灶上所供之神)者,老妇之祭也。”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第三任灶神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妻子,《荆楚岁时记》:“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抱朴子•微旨》中说灶王的任务是“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但乐都民间认为灶王不是在“月晦”上天,而是在年终岁末的腊月二十三上天,有道是“腊月二十三,灶王两口要上天”。时至今日,乐都民间还以灶饼(比点心稍大、中间有孔的小饼)、纸马等祭品祭灶,即祷告灶神在回天宫述职时要“好话多讲,闲言少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乐都碾伯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歌》:“一盏面灯灶中点,灶饼食果盘中献。草节料瓣喂饱马,焚化纸钱当盘缠。此系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去上天。上天多说人间苦,穷神缠身人大难。但愿多把吉祥降,下界之后保平安。”除夕又迎回灶王,谓之“迎灶日”。

其实,在古代,人们不光祭土、祭五谷之长、祭火,也祭日月星辰等。《礼记•月令》:“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这里的“天宗”即指日月星辰。乐都民间至今流传着一首《拜北斗七星颂词》:“一盏灯点给了天枢明星,天枢星为人间带来光明。二盏灯点给了天璇星座,幸福光吉祥多高空闪烁。三盏灯献给了天玑星前,人有寿年有丰福海无边。四盏灯点给那天权宝星,斗魁光照吉人文运亨通。五盏灯点给那银色玉衡,地生瑞天赐福人人康宁。六盏灯献开阳烛照四境,驱黑暗消病魔五福临门。七盏灯点给了摇光斗柄,送群神迎福禄寿域同登。”这说明,乐都民间原先盛行祭星的习俗。乐都民间如今还盛行的在中秋节晚上“接月亮”的习俗,就是流传至今的祭月活动。

综上可知,“社火”最初是人们崇拜自然的一种活动。其后,随着劳动工具的发明,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生产的发展,人们便把远古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如黄帝)、科学家(如伏羲、神农)、掌管土地、农业、火种等的行政长官(如后土句、稷正柱、火正祝融)、农艺师(如弃)、劳动模范(如夏禹)等尊奉为象征自然功能(所谓德)的神。其后,这些对人民有大恩大德大功的“神”,均为秦以前的各个王朝作为自己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敬天尊祖、求福报功的祭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既要供献牺牲玉帛、五谷食品,又要点燃柴火,奏乐击鼓,巫觋们还要载歌载舞。好像非如此,天神祖先就感觉不到下界人们的祭祀,也就有失大礼于天神祖先了。在广大的民间,则普遍以社火的形式,即化装为“巫觋”(神和人之间的传达者,如“天官”之类)和歌舞剧中的各种角色,以祈求天帝及其他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富裕、四季安康。由此看来,社火既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内涵,也有饮水思源、不数典忘祖的意义。社火说词、唱词中对日月星辰的赞美,对山川湖泊的颂扬以及社火节目“水火流星”的表演形式,都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

茹孝宏,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海东市文联委员,海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海东市乐都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环渤海作家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西宁晚报》《青海湖》《青海作家》《雪莲》《青海文化》《文坛瞭望》《群文天地》《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东方散文》《中国散文家》《中国土族》《天涯诗刊》《文学教育》《新作家》《方岩》《萨尔图》《同心》《金银滩》《金世界》《高大陆》《河湟》《河州》等报刊发表文艺类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和文化专著《乐都社火集锦》《乐都文化艺术述略》。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发表于《青海师专学报》的文学语言教研论文《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曾获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青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省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海东市首届文艺创作奖、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艺人才)称号等荣誉。

关注乐都在线的小伙伴们,

乐都民间故事征集开始啦!

如果你有关于乐都的民间故事。

可以用文字的方式,

投稿给我们!

也可以用图片的方式哦!

&

只要你愿意,

我们就给你机会,

让你做一名网络红人!

联系我们

邮箱:leduzaixian2015@163.com

微信:L7035-Z7305

文/茹孝宏、图/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