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文史博览】中华金牛闹元宵关中社火嗨翻天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4 17:31)
文章正文

编者按 关中古时称东府、西府,西安居中,为京畿所在地,因而合称为“三辅”。八百里关中大地,历史根脉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公认为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而尤以节庆文化最为突出。值此牛年元宵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沿着关西大道,自东到西感受一番关中东西府浓浓的社火情韵。

富平老鼓

富平老鼓

富平老庙老鼓历史悠久,起源于秦代大将王翦的战鼓,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并不断地加以完善,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老鼓。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富平老鼓依然不失当年军鼓雄壮激烈、气势磅礴的特点。老鼓的表现形式包括鼓乐和鼓舞。鼓乐的内容十分丰富,常用的多达30多种鼓谱,如梅花鼓、缠穗子、叮叮咣、盘帽根、摘豆角、鸡上架、鹁鸽旋窝、滚核桃、滚绣球、一二三、转鼓子等等。鼓谱分激越、舒缓和行进三大类,但均以昂扬、宏大、震撼为特色,有“声震十里八乡”之说。鼓舞的动作融戏剧、体育和舞蹈动作为一体,又与鼓调相配合,给人以飒爽、强悍的美感。如《打虎》,既有降虎的现实感又具舞美之艺术,传神备至。

合阳“上锣鼓”

合阳东雷村“上锣鼓”是一种古老的民俗鼓舞形式,唯黄河塬畔的合阳县坊镇东雷村独有。

东雷村上锣鼓每年从正月初五清晨起,便挨门依户在村巷院落大敲大擂,俗称“镇穷鬼”。正月十五,“社火头儿”到三官庙前烧香祭祀,献上贡品,敲打一番。

合阳东雷上锣鼓

上锣鼓舞者浓眉重彩,赤膊袒胸,身裹“树叶”,下穿短裤,斜挎一串马铃,用核桃壳做的眼镜调皮滑稽,头戴一顶扯去帽沿的草帽,插一根鸡翎,颇有《诗经》里记述的“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的上古遗风,也证明上锣鼓和古代傩舞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关系。

照金锣鼓

东雷村上锣鼓表演分南、北两社。表演时,两社敲击者尽情狂敲一番后,主社的锣鼓队从各自家中冲出,向客队锣鼓队界内逃遁,如能追上客社锣鼓队,便将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击,以示意压倒了对方,取得了胜利。往往在追赶中,会发生争斗,破皮流血。这时,大家高呼:“见红了!流血了!”因为见血了,妖魔鬼怪被镇住了,一年中风调雨顺。接下来,两社融合一起,共同舞鼓狂欢。一般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连敲三晚,直至深夜兴尽方散。

华州背花鼓和铁里芯子

华州背花鼓是该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鼓舞,因表演时鼓手身后背一个扇形花架而得名,2008年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背花随着舞者的跳动和舞姿的变化,如孔雀开屏,似旌旗飘荡,配以鼓声、锣声和表演者节奏强烈、粗犷豪放的呼喊声,如排山倒海,声威雄壮,展现了群众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精神风貌。铁里芯子也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源于明清时期,由山东流传至华州铁里村,已有400余年历史,2007年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州背花鼓和铁里芯子

近年表演主要有“中国梦”“渭华起义”等主题,通过耍芯子这一群体活动,求吉、庆贺,抒发情感,期望美好未来,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活动场面空前热闹,围观群众人山人海,并和表演者们一起欢呼,参与、共享欢乐、热闹、祥和的元宵节。

宜君长鼓

长鼓(又名十八鼓),以宜君西村长鼓为代表。源于宋仁宗景佑年间,所谓长鼓是其鼓点相对于其它鼓点较长而得名。长鼓队的配置不得少于六人,多者可达百人。主要器具有:大鼓、大钗、手锣、大锣、小钗等。长鼓表演者穿紧身服,头扎英雄结,脚登软底黑靴。长鼓以阵地表演为主。表演主要是胸鼓,动作幅度相对较大,基本动作有对打、背靠背、跳跃、交叉、半跪等姿势。

长鼓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如龙腾虎跃。粗犷豪放、骠悍威武、气势磅礴、刚劲激烈,突出蛮劲、狠劲、猛劲、虎劲和牛劲。整个击打刚健有力、节奏明快,鼓声浑厚而威武雄壮,大铙声清脆而震撼四方,加上表演者热情奔放,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催人奋进之势。

耀州火亭子

耀州火亭子是关中社火中的奇葩,独树一帜为人称道。何谓火亭子?亭子是社火中一种表演形式,那一台台身着戏装描眉画黛涂脂抹粉舞袖弄姿的演员,观众翘首远望亭亭玉立也,故称之,有点类似芯子。但芯子须在社火演出前,将着妆的男女演员的胸部绑在长形铸铁上,插在桌台中央的铁 中。而火亭子是在亭子的基础上,用竹篦或钢筋绑扎成造型各异,经表糊涂染的彩绘灯具造型,一般在夜间演出。一台台火亭子上的演员,身着戏装、摇摆多姿、衣着华丽、在灯火的陪衬下,更加亮丽楚楚动人。耀州人常道:元宵节不看火亭子不觉得有年味。

耀州火亭子:刘海戏蟾

火亭子装扮的内容有赞扬劳动人民勤劳美德的“刘海打柴”,有解救母亲于危难之中的“劈山救母”,有宣扬药王孙思邈等历史名人丰功伟绩的“坐虎诊龙”,有表现古代男女爱情故事的“白蛇传”,题材广泛。每台故事都亮丽多彩,生动形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