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5 02:27)
文章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研究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旗帜鲜明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 “大思政课”内涵及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指明前进方向。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首先要明确“大思政课”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大思政课”,指的就是高校在建设思政课的过程中,推动教师系统地挖掘、整合和运用课堂、学校和社会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的资源和素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从而使青年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区别于传统意义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是一个系统连续的整体,核心在于“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视野开阔性。“大思政课”之所以大,最主要表现之一就在于其广泛开阔的视野,具体包括历史视野、实践视野、国际视野。“大思政课”注重古今映照,既理直气壮地讲好历史的故事,也底气十足地讲好今天的故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理论学习,又注重与社会实践有机贯通;注重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国、认识世界。

第二,时空延展性。“大思政课”要求实现时空上的新突破、新发展、新延伸。在时间上,“大思政课”不仅存在于成长的某一特定阶段,而且连续贯穿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全过程教育;在空间上,“大思政课”不仅呈现为课堂教育教学,更延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各场域中,通过整合应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素材,实现空间层面的全覆盖。

第三,内容针对性。“大思政课”不拘泥于教材文本,紧密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现实难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回应,做到答学生之疑、解时代之惑。同时,“大思政课”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其牢牢聚焦于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培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突出正确的政治导向。

第四,方法开放性。“大思政课”广泛开放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与协同应用。尤其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新兴技术的突破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思政课”正实现着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纸质教材与电子资源等的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方法媒介的互补融通。

(二)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大思政课”与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问题。“大思政课”与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是“大思政课”与思政课的关系。“大思政课”是在传统思政课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归根结底就是思政课。区别于传统常规课堂上的思政课,“大思政课”在于其“大”格局。一方面,“大思政课”将教学场域拓展至社会生活空间,突出“社会即课堂”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放在社会生活中去讲、融入社会生活中去讲;另一方面,其突破了传统理论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运用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将理论放入实践生活中去讲,增加了思政课的生动性、鲜活性、深刻性。二是关于“大思政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尽管“大思政课”在教育内容、资源、场域及方式等方面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思政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有着区别和界限。“大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思想理论课程范畴,不能过分拓展泛化其边界范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股脑儿”纳入到“大思政课”中去;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作用、方式、范畴更为广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善于运用好“大思政课”,也要注重充分运用好思政课之外的其他主体、资源和方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要求。

第二,关于“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明确其育人主体。具体来讲,一方面,“大思政课”要坚持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主体地位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思政课”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化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而淡化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大思政课”对于思政课教师广泛调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元素、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场域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建设,从根本上使“大思政课”成为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的“金课”。另一方面,“大思政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大思政课”将教育场域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旨在实现课堂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目标。随着教育场域的拓展,加上“大思政课”蕴含的系统教育理念,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思政教学中去,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比如,在讲解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大思政课”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先进个人、模范走进思政课,以“第一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自信,激发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第三,关于“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作为思政课的延伸拓展,“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就是结合社会实践生动透彻地讲好思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方面,“大思政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坚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大思政课”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紧紧抓住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根本主线。通过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青年人掌握理论武器、坚定政治方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大思政课”强调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把思想理论讲清、讲好、讲透、讲深。实践是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教科书。“大思政课”要善于找好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结合的契合点,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讲、结合着实践去讲,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目标任务;要善于从社会实践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和元素,并将其灵活运用到铸魂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得思政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课程,而是富有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育人大课。

二、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实现民族振兴、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始终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一)以“政治立场鲜明、课程全员覆盖”为主题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亟须培养能够担任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接班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领导地位,荡涤教育文化界存在的落后风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国要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此外,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才能克服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相对立、片面割裂的现象。195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范围、修习时间、设立种类、上课时数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知识分子和青年缺少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情况,他指出,“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226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营造齐抓共管的局面,“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2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一切学校都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员覆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1963年,中央又对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作出相关规定。不仅高等学校,197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中小学生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逐步完善思政课程设置、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师资队伍、巩固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政治立场鲜明前提下实现思政课程全员覆盖目标,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方面初见成效。

(二)以“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两课体系”为主题的稳定发展时期(1978—2012年)

1978年,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对外开放,探索新发展方式。在教育方面,新的社会环境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建设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事业。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相关部门的同志和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105-106同时,教育部办公厅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编纂统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建立领导体制。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出,“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82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作出了重大调整,丰富和规范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建设,进一步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和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更为宏大的育人队伍。[]149-150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新的“两课”体系改革方案出台实施,对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课程设置进行明确和细化。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中。[]203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入发展新阶段,“两课”体系逐渐完善,既强调培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制度,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三)以“打好组合拳,善用‘大思政课’”为主题的全面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为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升学生政治素质与品德修养,帮助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正确道德观念,更为迫切而必须。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在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在试点学校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该论述明确指出所有课堂都应成为育人主渠道,深刻阐释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的逻辑关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和发挥各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文指出应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趋势在继承以往思政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等探索使高校“大思政课”格局逐渐清晰,开创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大思政课”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联系起来,始终在思政课中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覆盖全体学生,随时代发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技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大思政课”建设仍应以教师为主体,立足思政课本位,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上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上处理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上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将这一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影响深远的伟大教育工程推向新高潮。

三、“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百年伟大成就和信息技术大变革深刻探究“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机遇,应对复杂多变意识形态斗争、汇聚学科协同育人合力、提升大思政建设育人质量的新要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 “大思政课”建设迎来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大思政课”建设任务,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种制度的激烈较量对“大思政课”的育人导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更加强调“四个服务”的育人导向,更加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导向。一是为人民服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和矛盾冲突,“大思政课”建设更要凸显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定位,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技能。二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东升西降”发展趋势充分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优势,“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体现着善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历史经验,为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三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根基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不仅创造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奇迹,也迎来了“强起来”的发展机遇期。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大思政课”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实践资源,充分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厚植爱国情、砥砺报国行。四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蕴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思政课”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2.党的百年伟大成就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成就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素材,丰富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内容。以往的思政课内容较为单一,“大思政课”建设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具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导向性。一是融入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大思政课”要求“开门上课”,重点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贯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思想主线,有利于让学生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观中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二是突出党的百年伟大实践。“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寻找丰富素材,尤其是立足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现实课堂中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彰显党的百年辉煌成就。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中挖掘丰富素材,运用鲜活的奋斗事迹更容易让学生深切理解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3.信息技术大变革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一轮技术革命为“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提供了介体支持,加速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传播和模式创新。以往的思政课多借助传统课堂形式进行“一对多”的主客体互动,“大思政课”立足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场域”育人。一是创新了承载方式和传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专用媒介,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官方APP,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授课平台实现了学生“跨场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以及VR虚拟技术平台为“大思政课”的全媒体覆盖提供了载体,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增强了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大思政课”依托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技术手段增强了传播内容的动态性和趣味性,不仅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创设了平等交流的语言环境,也消除了横亘在两者之间的无形幕布,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三是营造了多阵地育人环境。信息技术的变革加速推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发挥自身优势联合育人,形成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不同区域高校和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均衡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 “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如今抓好“大思政课”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聚焦新的发展要求才能从变局中谋发展。

1.应对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空前激烈,这就要求当前的“大思政课”务必要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是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意识形态冲突归根到底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博弈,纵观国际社会,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依旧盛行,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而中国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发展长期稳定。西方社会往往打着“民主”的虚假旗号无所不用其极地发表抹黑中国的言论,企图扰乱中国发展步伐,实现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巩固好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声音。二是彰显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西方自由主义等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了主流价值导向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凝聚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卓越人才。

2.汇聚全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汇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全社会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着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明确导向,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组织的领导力,做好“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指导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序开展。二是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承担着共同的育人职责,但是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差异,导致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大思政课”“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在与其他学科联姻互动中实现“1+1>2”的育人效果。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共同育人。以往的思政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是主力军,其他学科课堂和教师往往专注于学生智育发展,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突出思政课堂和教师在汇聚社会力量协同育人进程中的主导性功能,强调聚集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各方面各司其职、发挥优势达到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3.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建设也要秉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不断优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培育质量。一是突出课程建设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大思政课”“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要求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这一时代高度充分认识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接班人。二是提升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以往的思政课表现出供给侧单向度呈现社会需求“产品”,忽视了对于个人需求的引导输入,造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大思政课”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基本矛盾,既要突出供给侧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要求,也要注重需求侧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诉求,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注重评价体系的健全性。目前思政课的质量评价体系未有统一标准,通过数据分析展现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创新和完善以往的评价标准,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科学方法,融入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效果考核等评价要素,通过硬指标和软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质量。

四、“大思政课”建设的未来着力点

“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质在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时空范畴进一步延展,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看待,牢牢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因此,“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在时间维度上,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在空间场域上,处理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上,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在时间维度上,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大思政课”建设在时间维度上要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置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演进的脉络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在了解昨天、把握今天的基础上开创明天。为此,一是要将历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1。“大思政课”要善于从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总结经验启示,讲好中国故事。其中特别是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融入“大思政课”,选取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事件、革命文物、革命英雄作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领会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内涵,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基础上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党的光荣传统。二是要将时政资源引入“大思政课”。时政新闻是鲜活的教学资源,也是亟须运用理论进行阐释的客观对象。“大思政课”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体现与时俱进,就是要主动回应学生所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大思政课”绝不能办成脱离现实、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关照社会现实,真实客观地讲解时事热点话题,因势利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时事政治,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是要将远景规划导入“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归根结底在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为未来投身国家事业建设而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大思政课”更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党和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正确认识国家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前进方向和具体任务,准确把握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导入“大思政课”,一方面能更为广泛和系统地宣传国家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也激励学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中不断完善品格、提升素养,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空间场域上,处理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空间场域,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空间拓展延伸至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向同行与有效交互。因此,一要确保思政小课堂不脱离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主要依靠思政小课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但讲授内容多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理解的短板。思政小课堂要避免纯理论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思政小课堂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讲述过程中将鲜活具体的典型案例、历史故事、社会问题引入其中,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思政小课堂只有通过透视社会大课堂,其理论讲授才更具科学性和感染力。二要促进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不能禁锢在思政小课堂上,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把思政课搬到乡村基层、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纪念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社会调研、支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锤炼意志品质。只有拓展思政小课堂的教学空间,在社会大课堂中丰富教育素材,验证理论内容,学生才会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三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于将学校与社会的育人力量统一起来,在于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在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下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也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大思政课”的物理场域不仅要基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要善用国内外丰厚的教育素材,通过国内和国际、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让现实生活成为“大思政课”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三)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10“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相结合中发挥育人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一要旗帜鲜明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大思政课”也要旗帜鲜明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当代价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要充分彰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推动理论照进现实,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中生动展示世情、国情、党情,彰显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以更为鲜活直观的呈现形式补充和丰富理论知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三要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贯通。科学理论博大精深但也抽象难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也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大思政课”既不能空洞地填充科学理论知识,也不能简单地选取社会现实案例、故事、素材,更不能随意地把学生放置于课本或社会之中,而是要将理论与现实相贯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置社会现实内容。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社会现实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深化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辨别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四)在教学手段上,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大思政课”在教学手段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为此,一要提升传统课堂教学质量。“大思政课”广泛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和资源平台是在教学手段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并非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全颠覆。“大思政课”对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目的在于辅助某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如课前预习或课后反馈,不能对课堂教学取而代之,更不能误用滥用。“大思政课”依然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面对面沟通、心连心交流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要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正适应了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大思政课”必须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不断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其中,可发挥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课堂随机点名提名,发挥网络视听技术的优势直观呈现教学情境,发挥慕课微课技术的优势促进课下实时互动,发挥信息技术库的优势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三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面对媒介融合、信息爆炸的时代趋势,“大思政课”必须要重塑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既要重视提升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又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方便快捷海量的优势,促进教学手段的互补优化,实现“面对面”和“键对键”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互动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增加互动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探索意识,极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2020(17):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EB/OL].(2018-10-17)..

URL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EB/OL].(2005-04-20)..

URL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7-09-25(8).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0-08-25(2).

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N].人民日报,2020-11-04(1).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7-02(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6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研究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旗帜鲜明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

...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文指出应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10]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事关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如今抓好“大思政课”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要求,聚焦新的发展要求才能从变局中谋发展.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汇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全社会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着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明确导向,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组织的领导力,做好“大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指导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序开展.二是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承担着共同的育人职责,但是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差异,导致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大思政课”“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在与其他学科联姻互动中实现“1+1>2”的育人效果.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共同育人.以往的思政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是主力军,其他学科课堂和教师往往专注于学生智育发展,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突出思政课堂和教师在汇聚社会力量协同育人进程中的主导性功能,强调聚集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各方面各司其职、发挥优势达到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

... [1],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在与其他学科联姻互动中实现“1+1>2”的育人效果.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共同育人.以往的思政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是主力军,其他学科课堂和教师往往专注于学生智育发展,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突出思政课堂和教师在汇聚社会力量协同育人进程中的主导性功能,强调聚集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各方面各司其职、发挥优势达到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深刻揭示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空间场域,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空间拓展延伸至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向同行与有效交互.因此,一要确保思政小课堂不脱离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主要依靠思政小课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但讲授内容多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理解的短板.思政小课堂要避免纯理论的空洞说教,这就要求思政小课堂不能脱离社会大课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理论讲述过程中将鲜活具体的典型案例、历史故事、社会问题引入其中,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思政小课堂只有通过透视社会大课堂,其理论讲授才更具科学性和感染力.二要促进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不能禁锢在思政小课堂上,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把思政课搬到乡村基层、工厂车间、社区街道、纪念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社会调研、支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锤炼意志品质.只有拓展思政小课堂的教学空间,在社会大课堂中丰富教育素材,验证理论内容,学生才会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提升“大思政课”的实效性.三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于将学校与社会的育人力量统一起来,在于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在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下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也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大思政课”的物理场域不仅要基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要善用国内外丰厚的教育素材,通过国内和国际、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让现实生活成为“大思政课”的丰富源泉,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3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指明前进方向.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 ...

...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成就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素材,丰富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内容.以往的思政课内容较为单一,“大思政课”建设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具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导向性.一是融入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大思政课”要求“开门上课”,重点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贯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思想主线,有利于让学生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观中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二是突出党的百年伟大实践.“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寻找丰富素材,尤其是立足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现实课堂中挖掘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三是彰显党的百年辉煌成就.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伟大成就中挖掘丰富素材,运用鲜活的奋斗事迹更容易让学生深切理解和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13],“大思政课”建设也要秉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不断优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培育质量.一是突出课程建设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大思政课”“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2],要求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这一时代高度充分认识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接班人.二是提升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以往的思政课表现出供给侧单向度呈现社会需求“产品”,忽视了对于个人需求的引导输入,造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大思政课”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基本矛盾,既要突出供给侧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要求,也要注重需求侧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诉求,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注重评价体系的健全性.目前思政课的质量评价体系未有统一标准,通过数据分析展现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创新和完善以往的评价标准,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科学方法,融入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效果考核等评价要素,通过硬指标和软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质量.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1

2020

... 第二,关于“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明确其育人主体.具体来讲,一方面,“大思政课”要坚持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主体地位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大思政课”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化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而淡化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大思政课”对于思政课教师广泛调动教育资源、挖掘教育元素、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场域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建设,从根本上使“大思政课”成为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的“金课”.另一方面,“大思政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大思政课”将教育场域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去,旨在实现课堂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目标.随着教育场域的拓展,加上“大思政课”蕴含的系统教育理念,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思政教学中去,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比如,在讲解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大思政课”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先进个人、模范走进思政课,以“第一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自信,激发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1

2009

... 第三,关于“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作为思政课的延伸拓展,“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就是结合社会实践生动透彻地讲好思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方面,“大思政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坚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大思政课”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紧紧抓住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根本主线.通过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青年人掌握理论武器、坚定政治方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大思政课”强调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把思想理论讲清、讲好、讲透、讲深.实践是最生动、最鲜活、最有力的教科书.“大思政课”要善于找好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结合的契合点,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讲、结合着实践去讲,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目标任务;要善于从社会实践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和元素,并将其灵活运用到铸魂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得思政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课程,而是富有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育人大课. ...

毛泽东文集(第7卷)

2

1999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国要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此外,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并注意建立正规完备的教学组织、丰富系统理论的讲授内容,才能克服将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业务课程相对立、片面割裂的现象.195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范围、修习时间、设立种类、上课时数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知识分子和青年缺少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情况,他指出,“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5]226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营造齐抓共管的局面,“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5]22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一切学校都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员覆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1963年,中央又对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作出相关规定.不仅高等学校,197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中小学生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 ...

... [5]22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一切学校都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员覆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1963年,中央又对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作出相关规定.不仅高等学校,197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中小学生要在德智体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 ...

邓小平文选(第2卷)

1

1994

...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相关部门的同志和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6]105-106同时,教育部办公厅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编纂统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建立领导体制.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出,“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7]82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作出了重大调整,丰富和规范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

3

2008

...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相关部门的同志和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6]105-106同时,教育部办公厅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编纂统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师队伍,建立领导体制.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出,“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7]82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作出了重大调整,丰富和规范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

... 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建设,进一步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和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更为宏大的育人队伍.[7]149-150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新的“两课”体系改革方案出台实施,对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课程设置进行明确和细化. ...

...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中.[7]203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在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在试点学校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该论述明确指出所有课堂都应成为育人主渠道,深刻阐释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的逻辑关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9] ...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1

...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在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并在试点学校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该论述明确指出所有课堂都应成为育人主渠道,深刻阐释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相呼应、相得益彰的逻辑关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9] ...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1

...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文指出应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10]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1

...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文指出应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10]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推进.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大思政课”建设任务,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2],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2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13],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空前激烈,这就要求当前的“大思政课”务必要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是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意识形态冲突归根到底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博弈,纵观国际社会,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依旧盛行,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而中国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发展长期稳定.西方社会往往打着“民主”的虚假旗号无所不用其极地发表抹黑中国的言论,企图扰乱中国发展步伐,实现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巩固好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声音.二是彰显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西方自由主义等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了主流价值导向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凝聚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卓越人才. ...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13],“大思政课”建设也要秉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不断优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培育质量.一是突出课程建设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大思政课”“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2],要求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挑战这一时代高度充分认识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接班人.二是提升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以往的思政课表现出供给侧单向度呈现社会需求“产品”,忽视了对于个人需求的引导输入,造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大思政课”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基本矛盾,既要突出供给侧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要求,也要注重需求侧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诉求,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注重评价体系的健全性.目前思政课的质量评价体系未有统一标准,通过数据分析展现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创新和完善以往的评价标准,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科学方法,融入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效果考核等评价要素,通过硬指标和软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质量.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1

2021

... “大思政课”建设在时间维度上要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把丰富的教学资源置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演进的脉络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在了解昨天、把握今天的基础上开创明天.为此,一是要将历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4]11.“大思政课”要善于从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总结经验启示,讲好中国故事.其中特别是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融入“大思政课”,选取百年党史中的历史事件、革命文物、革命英雄作为生动的思政课教材,使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领会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内涵,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基础上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党的光荣传统.二是要将时政资源引入“大思政课”.时政新闻是鲜活的教学资源,也是亟须运用理论进行阐释的客观对象.“大思政课”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体现与时俱进,就是要主动回应学生所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大思政课”绝不能办成脱离现实、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关照社会现实,真实客观地讲解时事热点话题,因势利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时事政治,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是要将远景规划导入“大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归根结底在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为未来投身国家事业建设而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大思政课”更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党和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正确认识国家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前进方向和具体任务,准确把握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导入“大思政课”,一方面能更为广泛和系统地宣传国家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也激励学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中不断完善品格、提升素养,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

2012

...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9-10“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相结合中发挥育人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一要旗帜鲜明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大思政课”也要旗帜鲜明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当代价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6],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要充分彰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推动理论照进现实,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中生动展示世情、国情、党情,彰显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以更为鲜活直观的呈现形式补充和丰富理论知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三要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贯通.科学理论博大精深但也抽象难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也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大思政课”既不能空洞地填充科学理论知识,也不能简单地选取社会现实案例、故事、素材,更不能随意地把学生放置于课本或社会之中,而是要将理论与现实相贯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置社会现实内容.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社会现实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深化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辨别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9-10“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科学理论与生动实践相结合中发挥育人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一要旗帜鲜明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大思政课”也要旗帜鲜明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当代价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6],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要充分彰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推动理论照进现实,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中生动展示世情、国情、党情,彰显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充分挖掘社会实践中的榜样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以更为鲜活直观的呈现形式补充和丰富理论知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三要将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相贯通.科学理论博大精深但也抽象难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也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大思政课”既不能空洞地填充科学理论知识,也不能简单地选取社会现实案例、故事、素材,更不能随意地把学生放置于课本或社会之中,而是要将理论与现实相贯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置社会现实内容.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社会现实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深化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思维去观察分析社会,辨别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