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的时代经典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9 15:27)
文章正文

  3月4日商河鼓子秧歌汇演现场。 商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图

  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汉族男子舞蹈的代表,更是绽放在鲁北大地的艺术奇葩。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鼓子秧歌旧时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中插科打诨,经常唱的歌曲大多为《摇葫芦》、《打岔》、《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等,且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为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秧歌的角色都是以舞者所用的道具名称命名的,如“伞头”,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牛胯骨有避邪之说),多是老者形象,是演出的指挥者。“鼓子”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棒槌”双手各握一根枣木棒,棒头两端带穗。“拉花”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绸巾。另外还有丑角(又称“外角”)扮赃官、傻妮、憨老婆、傻小子等,“丑角”无固定编制,可多可少、可有可无。

  鼓子秧歌表演时,自始至终舞者都在不停地跑动,所以又叫“跑秧歌”。跑场子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以跑为主,舞者不做动作,鼓棒均不响,武场时舞者停止跑动,在各自的位置上同时做各自的动作。文武场是舞者在跑动中于中心或交叉处相同角色轮番做动作,其表演特点为文场寂静、武场激烈,文武结合则此起彼伏、张弛相兼。鼓子秧歌场图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简单者需几十人,复杂的场子需百人方能完成,如“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单葫芦”等,这样庞大复杂的舞蹈场所舞起来,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商河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社会欢迎,全县948个行政村和15个居委会,几乎都有秧歌队;全县人民“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人人都会扭”。

  3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午,商河县第三十五届鼓子秧歌汇演在全民健身广场举办,14支优秀秧歌队伍齐聚县城参与汇演。汇演现场,各乡镇(街道)秧歌队伍阵容强大,流派各异,举伞、扛伞、插伞各有千秋,伞、鼓、棒、花、丑集飞旋、刚劲、勇猛、绚丽、诙谐于一体,展现出一幕幕粗犷豪放、潇洒飘逸、勇往直前、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穿插表演的少年鼓子秧歌和群众鼓子秧歌更是传统与创新兼具,令人耳目一新,全面展示了鼓子秧歌传承发展的丰硕成果与光明前景。(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