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网络媒体走专改】“又老又好听”的陇东民歌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20 04:20)
文章正文

高楼万丈平地起,

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

  这首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以及《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诞生于甘肃庆阳

  9月22日,当“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庆阳华池县的南梁革命纪念馆,记者看到这些展品,不禁浮想联翩。

  据了解,西北的陇东民歌也称庆阳民歌作为汉族传统民歌陇东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学者考证,实则为民歌集的《诗经》中的 《豳风·七月》《大雅·公》、《小雅·采薇》等篇目,就艺术地记载了陇东远古民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陇东民歌,通过与当地的地理、政治、文化等元素碰撞、交融磨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情调这朵来自民间的艺术之花代代滋生,又口耳相传,承载着庆阳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真情实感,寄托着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在众多陇东民谣中,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及《军民大生产》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歌被广为传唱。二十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前的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营养和丰厚的诞生土壤。它们流传于甘肃省庆阳市七县一区及与之接界的平凉、陕北、宁夏的周边地带,并随着中国革命进程和建设发展而走向了全国。

  陇东革命根据地发展形势图(1929年—1934年)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创作者孙万福,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南梁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虽一直务农、目不识丁,但孙万福聪慧过人,擅长吟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

  20世纪初伊始,陇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在党的领导下,1929年,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初,在华池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

  红色根据地的创建是艰苦卓绝的。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和“围剿”,并且不断地扩大红色力量。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等18个县。这块数万平方公里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又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伴随着红军所经之地,陇东地区的人民群众被压抑的情感得以渲泄。反映到民歌上,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颂唱这场让他们翻身解放的革命,讴歌给他们“挖断穷根”、过上好日子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

  “大翻身哪!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产生灿烂的红色文化。1936年西征的工农红军解放了孙万福的家乡曲子庆阳市环县的刘旗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孙万福高昂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庆阳许多地方与南泥湾一样,从1941年开始,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个背景就反映在‘为咱们能过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这句歌词上”,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第一中学音乐教师陈英说,“打下时代印记的陇东民歌,在内涵方面是深刻的,在表现形式上,基本都是口语化。通俗的特色比较浓重”。

  据有关资料,1943年,60岁的孙万福当选为劳动英雄12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召开劳动英雄表彰大会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孙万福17位劳动英雄心情无比激动的孙万福,紧紧搂住毛泽东的肩膀,兴奋而颤动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

  接着脱口唱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道出了庆阳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的拳拳热爱之情。

  同时,《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民歌,不仅是陇东民歌发展史上的标志,也堪称中国革命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陈英说。

  这首歌,在当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贺敬之对歌词进行了精心修改和艺术润色,周扬在《解放日报》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可、李焕之等一大批作家、音乐家、评论家前往陇东采风,与民间艺人一起挖掘、整理,使陇东民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得到了升华。其中,到华池采风的音乐家张寒晖,以当地民歌《推炒面》为基调而创作出了歌曲《军民大生产》的前身:《边区十唱》。

  “又老又好听”的陇东民歌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孙万福随后还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1944年1月29日,回到曲子、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的孙万福,在当晚将从延安带回的毛泽东塑像和“劳动英雄”布质奖状交给儿子,嘱咐说:“咱孙家要祖祖辈辈跟着共产党走”。

  同年7月13日,时年61岁的孙万福不幸遇难。《解放日报》为他发了讣告,当地民众近千人自发地参加了追悼会。庆环分区、陇东专属、中共曲子县委、县政府和当地驻军送了花圈和挽联。

  孙万福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汪庭有的《绣金匾》等一大批陇东民歌,除了个别可知作者之外,大部分为佚名、无名氏。但它们源于生活,源于劳动;再加之人民群众不断进行口头加工修改、锤炼,进而逐渐成为艺术品。如同陕北名歌,陇东民歌同样散发着黄土地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深沉磅礴的激情。乡俗平常的土气,雄浑壮美的大气,它们赞誉为“又老又好听”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陇东民歌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工作者对陇东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结集成卷入曲者计有3000余首。小调小曲扬颂着黄钟大吕和神韵圣律之势数以千计的陇东民歌有的被载人文林书海,有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编入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有的占据着电影、电视荧屏,有的在各级民间文艺演出中获奖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的陇东民歌,其艺术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感受和欣赏。记者:胡阳

点击查看专题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