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走近非遗|西秦刺绣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21 15:31)
文章正文

走近非遗|西秦刺绣——精致的民俗艺术

2023-05-31 17:39

发布于:山西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秦刺绣

西秦刺绣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农民艺术,反映了当地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俗紧密相结合,传递人们的感情,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

01

西秦刺绣简介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亦称西秦,民间手工技艺历史久远。以妇女为主的民间刺绣布艺制作遍及广大农村, 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西秦刺绣以布、绸、缎、帛为主要原料,吸收了传统的刺绣手法,又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 绣品大量采用绣、贴、拼、搐(方言音)工艺构图简洁明快、风格雄浑。

在当地,它是用刺绣再做成各种服饰、用品、玩具工艺品的通称,刺绣和布艺是紧密结合很难分离的。

西秦刺绣的历史

02

西秦刺绣历史久远, 在宝鸡西周井姬墓葬中就曾发现了保留在泥土中的刺绣印痕,经过了历代漫长的传承和艺人的创新,到明清达到了成熟和鼎盛时期,形成了平绣、悬绣、绣和拼贴缝制结合等多种形式;民国期间,虽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但因宝鸡北部塬区交通相对封闭,民间刺绣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03

西秦刺绣的艺术特征

西秦刺绣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民间艺术,制作以妇女为主,遍及广大农村。

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粗犷阳刚的艺术特点,同时呈现出群众性、装饰性、实用性和宗教祭祀性的基本特征。

西秦刺绣所用工具

04

刺绣工具:

绣花针、镊子、锥子、剪刀等。

绣花棚架:

大花棚架为长方形,架起来使用;小的为圆形双圈、拿在手上使用。

使用材料:

棉(麻)布料、绸锻、各色绣花线、金银线等;填充用的碎布头,棉花、荞麦皮等。

05

西秦刺绣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实用艺术品,西秦刺绣不仅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而且对人们进行着真善美的感染和教育,是人们传达亲情、爱情、友情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由于机绣工艺的发展和普及,西秦刺绣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从艺人员也越来越少,亟需保护和传承。西秦刺绣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秦刺绣非遗传承人

06

李爱姐(1938年10月-2013年),千阳县文家坡乡北坡村人,南寨镇闫家村五组。当地对她有“千阳有个李爱姐,巧手赛过织女咧;扎下鸳鸯能浮水,绣的孔雀把屏开……”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千阳刺绣受到政府的重视,李爱姐也积极带领本村妇女进行刺绣制作、销售,在全县传授刺绣技艺300多人。

(李爱姐部分作品)

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做工精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元素。

李爱姐生前为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陈美娥,女,汉族,1945年2月生,陇县东南镇演峪山村人。其作品造型简洁,构思精巧,色彩鲜明,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她的代表作——“猪枕”,猪嘴高翘,鼻孔朝天,大耳前伸,一副傲气憨态之相,逗人可爱,有避凶驱邪之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选定为1995年(猪年)生肖邮票图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陈美娥作品《猪枕》生肖邮票)

2003年9月,陈美娥被宝鸡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宝鸡市优秀民间艺术家”。陈美娥现为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中部分图片为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实景。)

-END-

资料来源:《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