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协税古镇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04 20:57)
文章正文

  协税镇位于南郑县城以西2公里处。协税原名“萧亭坝”,地处老褒城和古南郑(汉台)二县交界处,这里是川陕另一条必经之道,自古手工业与工商业发达,是陕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为了协调两县界边处的税收,褒城和南郑税官于该镇南路寺(今南路村)老染房设置机构,进行“协商收税”,“协税”地名由此而生。

  协税古在历史。协税镇由两条主街——前街、后街,还有几条辅助的巷道组成。整个街道呈典型的“井”字形。虽说简约,却历史悠长。西汉时期,协税街被称为“萧何街”。当地有个叫“马场”的地方(今徐坡管家山),相传为丞相萧何的养马场。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导致汉中人口锐减,清初实行“湖广填四川”,协税接纳了大批湖北移民,协税街一度被称为“湖广街”。

  协税曾经存有众多的寺庙。据考证,曾有魁星楼一座,狮子亭两座及七个寺庙。最有名的为始建于明初洪武元年(公元1368),为纪念东老爷——黄飞虎而建的东岳庙(即木佛寺),(黄飞虎是民间崇拜的东岳大帝,旧时皮革业所信奉的行业神。)当地生意人常来拜神,香火很盛。除木佛寺外,还有崖合庙、八角庙、沙歧寺、青垛山庙、二郎寨庙等,皆因缺乏保护遭毁。

  协税古在文化。协税社火在陕南历史悠久,非常有名。据传起源于唐朝末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起初为百姓拜神祭祀的活动,后逐步演变,成为百姓吉庆寻乐的集社活动。协税社火不仅有花鼓、跑旱船、扭秧歌、舞狮、舞龙、闹花灯、踩高跷、竹马,还有芯子社火、武彩社火等形式,以雄伟、奇异、惊险、情趣、精美、拼斗而著称。其中,芯子社火与武彩社火节目称为“大耍”,其它则为“小耍”。每逢春节期间,上街与下街两家社火会于正月十五至十七竞相设擂,在协税街进行社火比赛。古镇锣鼓欢天,观众喜笑颜开,狭窄的长街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到处洋溢着热闹、祥和的年味。2008年4月,协税高跷社火被列为汉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间杂技类中唯一一项。

  协税是汉中地方戏种——“汉调桄桄”的发祥地,“汉调桄桄”又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汉中梆子戏,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始于元代,鼎盛于19世纪中叶。“汉调桄桄”又称府坝桄桄,主要采用巴山语音,善演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剧目,唱腔高亢、婉转、悠扬。南郑县桄桄剧团的演员大都出自协税。是1951年在原民众剧社(由同乐、聚乐、协和三个班社组建而成)的基础上创建南郑县新民剧社。1956年至1968年,几经易名,盛演不衰。文革中停止演出,1977年剧团恢复,改名为南郑县桄桄剧团,延续至今。南郑县桄桄剧团拥有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及现代剧目数十个,常受邀到各地巡回演出。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协税因水而富。据传当年由萧何主导修凿的“鹿头堰”渠,纵贯协税古镇东西,加至濂水河和“石门堰”渠的滋养,是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这里出产的莲藕非常有名,藕节肥大,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协税稻米品质首屈一指。其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饭粒油亮、香味浓郁,素有“贡米”之称。

  协税因商而富。这里是通往四川巴中的必经之路,过往客商翻越巴山都要在这里休整片刻,协税古镇成为当时巴山南麓一个物资交流和集散重镇。镇里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乡民赶集买卖,盛极一时,在汉中有东铺镇、西协税之说。

  1961年,临近的周家坪确定为南郑县治所后,协税古镇从此逐渐衰落。如今的协税镇虽风光不再,却也有一方好景致:春天油菜花开,香花如海;夏天禾苗葱绿,生机盎然;秋天遍地金黄,稻谷飘香;冬天雾岚银装,优雅恬静。四季如画,景色迷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