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李家堡的“社火”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06 14:22)
文章正文

西安地理|李家堡的“社火”

2019-03-17 06:49

前些年每到农历正月,灞桥李家堡周围的乡亲都会打问:你们村今年元宵节耍不耍社火?李家堡的社火在当地十里八村曾经非常有名。

李家堡的秧歌队

四位老人发起耍社火

李家堡村属于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办管辖,坐落在浐河西岸的土塬上。南连米家崖村,北接未央区新房村。

旧时的李家堡,分为南堡、中堡、朱堡、北堡。因村中李姓人居多,故共称李家堡。

李家堡社火的发起,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据村中老人讲,在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农历正月,由北堡村民中爱好戏剧的四位老人李朋友、李清、李发、李有倡议,全村人捐款兴办起了社火队。在这一百三十多年的时月,李家堡社火代代薪火相传,只要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到元宵节时,都会兴庙会(堡北门外有观音菩萨庙)、耍社火。而耍社火的花销,则是由北堡村的村民自愿捐献,或钱或物,多少不限。在方圆十里八村,只有李家堡社火这一家。

李家堡社火表演分三个部分:锣鼓队、秧歌队、高台芯子队。而高台芯子,则是社火的主体。高台芯子,是在一张结实的木桌上,用钢铁做骨架。这些钢铁骨架,是一群没有高深文化的农民,用热情和智慧设计而成的。骨架长短不一,弯曲角度不同,全是榫卯结构。骨架根据策划人的戏剧构思,用彩色纸包裹裱糊成树木、花草、山形、云彩等造型。然后再将十岁左右的男女儿童,扮成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站立其上。譬如,这一桌是《蟠桃会》,就做成桃树形,在树枝的仙桃上,站立着孙悟空和两个仙女;那一桌是《白蛇传》,云彩上就站着白蛇青蛇许仙。这样的造型,给观众一种高而危的视觉感受。

李家堡的芯子,共有十桌,一般都是装扮成传统戏剧如《白蛇传》《蟠桃会》《梁山伯与祝英台》《铡美案》《吕布戏貂蝉》《三打白骨精》中的造型。亦有祈福求旺的“莲生贵子”、“寿星送桃”或“麒麟送子”等。出芯子往庙会上游行时,每桌安排六名壮汉,四个抬桌,两个打高拐保护半空的儿童安全。

芯子中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是《枪打洋人》,据说这节目根据清末义和团打杀外国侵略者的事迹而创作。最早的造型是:桌面上跪一高举双手的洋人,其头上站立着执刀的义和团团员,刀口上再站立个姑娘。后来把刀改作枪,起名《枪打洋人》。《枪打洋人》这桌节目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下面跪的是日本兵,上面则是中国军人执枪,枪口上仍站一姑娘。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下面跪的是蒋介石,上面站的是解放军。

李家堡芯子的表演盛况

在农村合作化以前,因历史上李家堡堡与堡之间有矛盾隔阂,最开始耍社火的都是北堡的人,南三堡的人是不能介入的。北堡人在装扮芯子时大门紧关,外人一律不得进入。上芯子的儿童,全是本堡娃娃。连抬桌的壮汉,宁可在周边村子请,也不用南三堡的人。

我是中堡娃,是无缘上芯子的。每当看到北堡的同学玩伴,在高空得意地扭动身体,招来观众赞赏,心里很是羡慕。

由于一个堡子财力薄弱,李家堡社火在民国年间出现了萎缩:戏衣烂了,钢骨的榫卯磨损了,锣鼓敲破了,没钱买道具色纸了——芯子从十桌缩减为八桌、六桌。

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合作化后,李家堡四个堡子组成一个合作社,公社化时期又改称大队,北堡成了李家堡大队第四小队。从这时开始,耍社火这热闹事也就有南三堡人参与了,同时所需钱物也得到大队的支持。有了充足的经济保障,李家堡高台芯子高、险、奇的特点,才得到充分展现,高台芯子进入兴盛期。

高:例如扮演《黄河阵》,在姜子牙的大帐顶,跃出一黑虎,虎背上骑着儿童装扮的赵公明。那高度距地面约两丈,使观众惊叹。

险:在高高细细的树枝上结几个大仙桃,桃上分别站立孙悟空和仙女。树枝战战巍巍,让观众提心吊胆,生怕树枝折断。

奇:或在盛开的荷花上,或在籽粒饱满的石榴上、莲藕上、葡萄架上,甚至和平鸽上,都站立着仙女、书生、向往和平的农夫。由于装扮逼真,使观者倍感新奇。

那时候,李家堡社火远近闻名,经常被周边县乡邀请表演。李家堡社火还参加各种庆典和比赛活动,如1954年国庆,李家堡的芯子就从西安西大街老民政厅(现西安市公安局西边)一直抬到东郊金花路。

1956年元宵节,李家堡社火被三原县“梁秋芳秦剧团”邀请作七天有偿演出。才演到第三天,四方群众闻讯后像潮水般涌来,因观众太多买票不及,观众竟然把露天剧场的土围墙挤塌了。怕出意外,演出只得提前收场。

1977年西安市举行“元宵节农村锣鼓社火”比赛,从省体育场到南门,几里路,李家堡社火整整走了五个多小时,那真是万人围观,观众如潮,两支震天火铳硬是轰不开道。也是这次比赛,李家堡社火拿了灞桥区冠军。

这些都体现出李家堡高台芯子的表演盛况。

童年时看社火逛庙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李家北堡是正月十五、十六起两天庙会。这时,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早早聚拢到庙外空场。

这些做买卖的人以经营小吃为主:饸饹摊子、油糕案子、凉粉担子、醪糟烧锅都支起来了;斜口蒸馍、流曲琼锅糖、三原蓼花糖、咸阳琥珀糖等等都摆出来了。也有耍猴的、劝善的、耍魔术的、卖大力丸的、耍刀弄棒的……

总之,那是偏僻农村很难见到的热闹盛景,也是我童年时最为企盼的日子。逢这日子,我会从爷爷手里讨得五百元(旧币面值,相当于现在五分钱)。那时五百元可买到拳头大一块琼锅糖,或一大角豆黄糕。我第一次尝到琼锅糖的香甜,豆黄糕的沙甜,就是在这庙会上,这成了我一生念念不忘的美味。后来只要碰上这两样小吃,不论贵贱我都要尝一口,可惜再也没了童年那美妙悠长的滋味了。

由于芯子装扮的时间较长,最先打开场面的是锣鼓队和秧歌队。锣鼓队敲着节奏欢快的乐曲,声扬数里;秧歌队里,有划旱船的、跑竹马(或驴)的。其中最引人发笑的节目是《脏婆娘引娃》。一汉子头戴假发髻,脸搽锅灰,穿一身白花花棉絮外露的大襟袄,手中拿把三尺长的旱烟袋,后跟一呆头呆脑的傻小子。脏婆娘时不时回头叫一声“狗娃——呃——跟妈来——”那傻小子会应声“来了——”。脏婆娘挥舞着长杆旱烟袋,装腔作势地向围观人群作敲打状,其实是为把场地扩大些。那夸张的动作、怪里怪气的声调,引得观众大笑。扮演脏婆娘的往往是村上爱说笑的诙谐汉子,若在观众中看到熟识的人,他也会逗笑叫那人的名字:“富贵——呃——妈的亲蛋蛋——”,就会引起一阵哄笑追打,增添了热闹气氛。

高台芯子是庙会的压轴戏。到了上午十一时左右,观众群里开始嚷嚷:芯子出来了。随着火铳三声巨响,芯子从大庙里抬出来了,庙会也进入高潮。1952年时芯子大约是十桌,有两桌至今记忆犹新,一桌是《黄河阵》,半空站的是赵公明;另一桌是《枪打洋人》,演的是解放军打蒋介石。装扮这三人的是我同班同学,故而铭记至今。从那年以后,我再未看到过这两桌芯子。

在壮汉的肩抬下,芯子一般在大街游约两小时,就回到大庙,然后庙会也就逐渐散场了。

李家堡的芯子表演

新时期的李家堡社火

进入新时期,2010年,李家堡开始拆迁改造。原来的庙宇早就夷平,村民先是分散居住,然后住上了高楼,李家堡村变成了李家堡社区。在这种情况下,李家堡社火也中断了几年。

但社火在李家堡人心中是无法泯灭的。今年,李家堡社火重新粉墨登场。今年一进入农历正月,以年近九旬高龄的退休秦腔老艺人李纯孝为艺术指导,由李栓祥、李夏至、李三年、李宝琴等六七个七十岁左右的社火人发起,在社区党支部全力支持下,高台芯子又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这些人的共同理念是: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在我们手里丢掉!

他们群策群力,把过去由壮汉抬的木桌,改装上四个轮子(过去土路凸凹不平非人抬才平稳),节约了壮劳力。同时,社区不但在钱物人工上大力支持,还发出倡议,号召有儿童的家庭,积极送孩子参选小演员,并组织保安队为耍社火的群众保驾护航。

在各方的努力下,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十桌芯子顺利装扮好,还是以传统古装戏为主,同时又紧跟时代,还设计了包公的三口龙、虎、狗铡,分别铡驸马、铡国舅、铡包勉,并把这三桌作为芯子队首,以突出当前扫黑除恶、惩治腐败的政治形势。

几位老社火人的热情,也感染了相当多的男女青年,他们放下手机、麻将,纷纷自愿到社火房帮忙,使人觉得社火艺术后继有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请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