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 及发展演变 (二)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06 15:48)
文章正文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

及发展演变

(二)

吴凯飞


三、天水社火的民俗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天水各乡镇甚至各村,社火的表演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大体程式内容大同小异,仅以现秦州区西、南一带社火表演形式举例说明。

(一)黑(夜)社火表演一般程式

1、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还会延长到农历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也进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2、组织机构: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社火导演(俗称“社火头”)由懂得很多社火内容的人充当。在乡间,社火还是一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

3、放“探马”:即社火出演前的传话程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马”(即传信人),带上“帮铃”(旧时马帮戴的串铃)到乙村会长家通知,村里人听到铃声,就知道晚上村里要来社火。如今这个程序早已被电话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打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喇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伞”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黑虎剜心”、“挤麻子”等等。

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旋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表演

(二)白社火

白社火与黑社火的主要区别:一是形式不同,黑社火以演唱为主,形式活泼多样;白社火不唱,以妆扮表演为主,形式比较刻板固定。二是内容不同。黑社火更接近基层,主要反映民间的“俗”生活,,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一般限于场地表演;而白社火由于形式条件所限,一般以妆扮传统“大戏”角色为主,行进表演

马社火表演一般程式及分类:

马社火:又称“马秧歌”,历史已很悠久。春节期间,各村挑选数十匹马、骡或健驴,加以装饰,由男子妆扮成传统戏剧人物,按剧中出场次序骑在马、骡之上,走村过镇,进行表演。其程式一般是锣鼓之后,由彩旗、高杆(俗称“绕杆”)组成的仪仗队先导,戏剧人物马队紧随,浩浩荡荡,誉为壮观。有的秧歌队还妆扮有“妖公”、“妖婆”两个丑角人物,或前或后,忸怩作态,惹人发笑、增添气氛。

高跷:俗称“长腿子”。用1.5—2米长硬木棒做成“长腿”,上半部有脚踏,表演时一般由成年男性妆扮成戏剧人物形象,将高跷绑在腿上,依剧目中出场次序排成队伍,行进表演。一般流行于路况较好的川道乡镇。有时也与其他“白社火”内容结合进行。

高抬和杠老爷:据地方志载,“高抬”早在清代就很流行,其早期形制为在特制的可抬桌形架上,饰以布景道具,数名少年儿童妆扮成一折(出)戏剧人物形象固定其上,由十数位壮汉抬着行进表演。“杠老爷”与其形制相似,只是仿照跷板原理,将两名丑角演员固定在杠杆两头,表演时压动杠杆,上下起伏,再配以演员的滑稽表演,惹人发笑。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人抬表演的高抬已经绝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已被“车高抬”代替。

秧歌队:凡唢喇队、龙舞、狮子舞、旋鼓舞、夹板舞、腰鼓队、旗阵、武术表演、大秧歌队等等都是其内容,其主要特征是行进表演。

以上各类社火往往组合进行表演,故俗称“白社火”,以之与晚上表演的“黑社火”相区别。改革开放后天水市各县区每年春节都由政府组织进行社火会演,主要就是以“白社火”展演为主。

四、社火的演变趋势

(一)内容

天水社火在保留古代表演形式精华的同时还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形成有趣的“旧瓶装新酒”现象。就是说,社火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框架还在,但内容上在一些封建的、落后的东西逐渐消亡的同时,新的东西在不断产生充实。就以社火小曲《对口曲》为例,解放初的:“这个场子平又平,驴驮金来马驮银,骡子驮的聚宝盆,金银财宝滚进门”(李益裕.《天水歌谣》);改革开放后的:“这个场子宽又宽,加耍秧歌带拜年,包产到户政策好,不愁吃来不愁穿”;新时期的:“进了场子四下看,四合大院新崭崭,你的生意跑得欢,银行存的定期款”(作者搜集)。

(二)形式

(1)形式上黑(夜)社火向晚会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媒体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天水农村也逐渐运用许多现代音美元素和表演表现手段丰富民间文化生活。现代歌舞说唱形式逐步进入社火这一古老文化门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比如,近年来天水农村方兴未艾的春节晚会(当地也简称“春晚”)日趋增多,大有代替黑社火的势头。比如秦州区平南镇30余个较大(原有社火队的)自然村中,2009年春节期间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村举办了“春晚”,除一部分传统社火节目外,绝大部分是现代风味很浓的歌舞、语言类节目。正如平南镇大柳树村在“春晚”上一首自夸的快板中说的:“过年欢,欢过年,咱庄里今晚大联欢。说一段快板表心意,男女老少尽开颜。中央台,搞春晚,年年老套很一般,唱歌跳舞没特色,耍人靠的赵本山。不如咱们自己演,自娱自乐有特点”。

(2)马社火、高抬向车社火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以后,“马社火”已被“车社火”代替,传统社火中的“高抬”、“杠老爷”也从人肩换到车上,高抬的装饰更加美观逼真。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为各种社火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手法,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享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