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05 04:54)
文章正文

导读: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部。“小曲”即谓西北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眉户”,因其别于秦腔大戏故名“小曲”。流行于通渭县及周边地区的通渭小曲具有鲜明的西北风格和地方特色,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内容情节感人,深受民间喜爱。

01■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今陕西为郑、秦的辖地,故眉户、小曲有“郑声”的遗韵和“秦风”的传承。因郑声多为表达男女相爱和悲欢离合的“桑间”、“濮上”之音,曲调缠绵悱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故被古代文人士大夫斥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但它在民间却有顽强的生命力。曲调中的“哭长城”等调由反映秦代筑长城的暴虐之政而来,又因关陇地区为秦的发祥之地,故民间曲调中最多有“秦风”保留。眉户和小曲中还折射着宋元杂剧中的许多词曲牌的影子,如“风落怨”、“跌落金钱”等曲调。它还有由“弹词”演变而来的踪迹,如清代毛奇龄(1623—1716)《西河词话》所谓“弹词者,以故事编为韵语,有白有曲,可谓弹唱者也”。通渭一带亦称唱小曲为“弹唱”,称擅长小曲的民间艺人为“弹唱手”或“弹唱家”。弹唱系为演唱小曲的古称。通渭小曲可能在明代即为盛行,因为当时陕陇(甘、青、宁)为一省建制,明代陕西武功进士康海(1475—1540)擅长于词曲,归田之后三十年中创制乐曲,自比俳优,编戏自娱,其好友户县进士王九思(1468—1551)亦善歌弹、工词曲,有剧作行世。康王二人对关陇一带的戏曲有很大的贡献,对民间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无关系。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有诗曰:“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可见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清代为戏曲发展的盛世,小曲也不例外,通渭小曲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据笔者所知,民国年间马营有专演唱小曲的业余班社,且秦腔艺人王明花、王虎成、尚老三、尚老五均会唱小曲。民间艺人张兴贵的父亲是当时业余小曲班社最著名的“把式”之一,张氏小曲家传渊源,祖孙几代都是通渭小曲有名的“弹唱家”。通渭不愧人杰地灵。“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清中叶,秦腔尚未流传到通渭之前和秦腔传入到通渭的初级阶段,小曲音乐就以舞台伴奏的形式经常活动在“庙会”舞台上,后来随着秦腔的蓬勃兴起,老艺人在一台戏中往往将秦腔音乐和小曲音乐联缀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运用,他们把这种不同腔体并用的唱法叫做 “风搅雪”。清嘉庆年代以后,随着秦腔唱腔及伴奏音乐的日趋丰富和完善,秦腔艺人不再运用两种腔体并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来“庙会”上的小曲音乐,小曲也从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受众群体极大,具有玩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喜庆之余,在庭院、地滩、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内容,它带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它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02■音乐特征

通渭小曲作为一个地方曲艺,流行于通渭的大部分乡镇。县城区、马营镇、寺子川、华家岭、义岗川、北城铺、襄南、陇阳、李店等乡镇,流传最为广泛,可谓名家辈出,“把式”接踵,久演不衰。“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其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经历并独具特色。1、演出形式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2、曲调繁多,娓娓动听。“通渭小曲”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根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成形的有 90 个,娓娓动听。脚本故事情节浅显 (多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使人喜怒哀乐随兴而发。3、具有“套曲”特征。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得恰到好处。“套曲”和“单曲”结合,自始至终热情洋溢。套曲格式与结构是,通渭小曲属联套体,根据剧目剧情、唱调内容变化所需,将若干首曲调依照一定的规律连套在一起,组成了一出小戏完整的唱腔。例如:《兄妹观灯》越调—岗调—剪边—五更—大东调—小东调—东调—船曲—打牙牌—五更子—六月花—岗调—观灯调—紧述—越尾。不管任何小曲,都以越调为开头,下接背宫或其它调(背宫较为普遍),以越尾作为结束调。且有开腔“先缓后紧”,曲调“先低后高”的规律。每一出戏里有普遍应用的曲调和若干首特殊性的专用曲调(民间称为“怪调”),而在其它小曲中却很少出现。普遍应用曲调如:越调、背宫、五更、银钮丝、岗调、大哭调、剪边花、东调、越尾等,在每出小戏里少不了这些常用的曲调。专用曲调如:《刺目劝学》 中的金钱调, 《李彦贵卖水》 中的采花调等。因这些剧目和曲调有较大的难度,在民间称为 “把式曲儿”。每出小戏都会出现情感上的悲欢,节奏的快慢,当剧情需要转变缓慢时,演唱者在唱到唱调的最后一句唱调时,将节奏逐渐放慢,用过门或起板来调整节奏的稳定性,如 《敬德访白袍》 中由花调转为老龙苦海, 《伯牙抚琴》 中由带把转为京道情等。4、“帮腔”特征: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小曲的帮腔是用来烘托某种感情和气氛而用,它富有艺术表现力。“一唱众合”成为小曲的又一特色。5、差异性特征: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通渭小曲的腔调是唱念的统一,据民间艺人口碑相传,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很讲究抑、扬、顿、挫,以表达不同行当的声腔和韵味,唱腔因每个人不同声嗓的高低、地域审美情趣的区别、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异,而对腔调旋律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区别,“十唱九不同”,一个地域与另一个地域在声腔各自音区用音习惯和繁简上有较大差异,而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属同一曲调,在唱法上却有多种风格。下举银钮丝前两句为例:

这是一种抒情悲凉的唱法,用于旦角表白心情。用另一种相反的速度和行腔,给人以悲伤的感染,悲音类的曲调是用来表达凄凉、悲哀的情感,基本上形成了固定唱腔,如滚白、哭五更、大哭调、苦调、老龙哭海等。综上所述,小曲虽属民间小戏,而曲调在表现喜、怒、哀、乐方面比较丰富和完整。7、曲牌。现已搜集、整理的曲牌音乐有 20 个。以“柳青”、“大红袍 ”、“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主要用来连接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在清唱前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8、活动周期。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日,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 “唱把式 ”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马营镇更是通渭小曲的摇篮。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五月初五,六月初一等,每逢庙会,小曲表演成了马营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演唱队之间得以同场竞技的难得机会,互相比试,互相示强,互不服弱,听者看者围而不哄、挤而不乱。其热闹程度,名为小曲,实为大戏,喧宾夺主,实在难得。

03■传统剧目

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善良的百姓本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现以整理成册的剧本有 70 多本,据不完全考证,有 100 多出演唱剧目流传在民间,其内容广泛、趣味性极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泼辣的语言、浓郁的泥土香味,一应寓于其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灌注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其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 《李彦贵卖水》、《伯牙抚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缅怀好支书—朱正清同志》 等 70 多个剧本。

04■伴奏乐器

1、弦索。“通渭小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板胡、二胡、笛子、扬琴。这些通称为弦索。其中主乐器为三弦、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有“平”、“关”、“当”、“越”四种弹法,平弦为 弦,当弦为 弦,关弦为 弦,关弦主要用于哭五更、凤落怨、金钱、夜香等凄凉悲哀情感的曲调。为了使三弦演奏方便,将传统的“越”弦定调 的基础上再把老弦升高一个音,成为 。板胡主要有反调板胡和平调板胡。反调板胡和秦腔板胡相同,发音清亮,是小曲中的领头乐器,定弦为 (15) 弦。平调为弦,板壳较大,发音低沉。两个板胡同时可进行演奏,效果会更好。二胡、笛子。二胡和笛子是伴奏中的辅助乐器,定弦均为 。笛子筒音为5,定调为 F 调或 E 调。

2、击乐。击乐用四片瓦和磬碗两种。四片瓦以两手分执,一拍二敲和一板四敲混合使用,右手敲前半拍,左手敲后半拍,有时一手连敲,有如“滚锤”的效果。磬碗一拍一敲,起着掌握节奏的作用, 《礼记·乐记》 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这些说法都触及到了音乐的实质。如果说,状物和叙事不是音乐的强项,那么揭示情感和心灵则是它的特长。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强大的感情冲击力,使人如痴如醉,心潮起伏。2006 年“通渭小曲”批准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空前繁荣的今天,我相信“通渭小曲”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之林的一棵栋梁。

欢迎订阅 twxshq〖 通渭生活圈 〗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通渭本土文化,做通渭人最喜爱的本地微信平台。

综合编辑/ 通渭生活圈 罗鹏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