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鄞江民俗〕撷一缕缠绕乡愁的记忆,走进一段生活与艺术的相逢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06 02:43)
文章正文

〔鄞江民俗〕撷一缕缠绕乡愁的记忆,走进一段生活与艺术的相逢——大头娃娃

2018-01-04 13:35 来源: 慢悦鄞江

原标题:〔鄞江民俗〕撷一缕缠绕乡愁的记忆,走进一段生活与艺术的相逢——大头娃娃

在如歌的岁月里,

铺开历史的长卷,

民俗绵长的咏叹,

渐染古镇的人文墨色。

“咚锵咚锵”,循着金色铜钹一声又一声节奏明快地打击,一缕缠绕乡愁的记忆就此翻山越岭,在“年”这一熟悉的时间节点里,渐渐苏醒。

身穿鲜艳亮丽的服饰,手持象征身份的信物,头套一个大头面具,于人群之中戏谑逗趣,这便是鄞江传统民俗之一——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俗称大头和尚,也叫抛大头、罗汉舞,是民间常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它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旧唐书·音乐志》中就有“上元佳节,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装演大头和尚”的记载。

△热闹的大头娃娃表演

古时,表演人数一般为两人,其中一人饰和尚,一人扮柳翠。和尚手拿佛尘或蒲扇,有掸尘、拜佛等动作;柳翠手执扇子或手帕,有搔面、搔耳等表演。

后来随着表演人数的增加,大头面具种类的增多,服装样式的改变,表演动作的丰富,于是便渐渐有了大头娃娃这一可爱的称呼。

△可爱的大头面具

据鄞江当地的老者说,大头娃娃常有迎新纳福、消灾解难的吉祥寓意,所以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能看到大头娃娃嬉笑的身影。精彩纷呈的表演渲染了节日的欢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大头娃娃也成了儿时最难忘怀的记忆。

盛满儿时的记忆,载起人们的欢声笑语,在悠悠的时光流转中,大头娃娃愈发显示出鄞江民俗的别样风情。

数不清有多少步履匆匆的游客,因为这可爱的大头娃娃,停下了疾行的脚步。

△2015年十月十庙会上的大头娃娃

大头娃娃的造型滑稽,动作风趣,老少皆爱观看,所以鄞江每有大型活动,都会进行大头娃娃的表演,以示庆祝。在2017年十月十庙会上,大头娃娃的表演再次亮相。

△2017年十月十庙会上的大头娃娃

竹笛萧萧的韩湘子,宝剑握手的吕洞宾……八仙齐聚,法器、法宝统统上阵,书卷里的故事就在大头娃娃地演绎下倏然间鲜活起来。

△大头娃娃表演

表演之余,大头娃娃的表演者们 还会结合日常的生活动作,娱乐大众。镜头下,古铜道袍的汉钟离和拐杖傍身的铁拐李正摆着有趣的造型。

△大头娃娃摆造型

摇晃着喜庆的大头面具,热闹和欢快气氛的瞬间就浓了起来。

如一株古树的年轮一圈圈生长,大头娃娃表演传承鄞江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一次次追求新生。

据介绍,现鄞江大头娃娃的固定表演者有十几人,其中大部分是五六十岁到七十多岁的长者。经过不断实践与创新,鄞江的大头娃娃表演现已形成人员简、服饰美、道具精、易演出的特点。

△小锣

轻轻地推开文艺器具间的大门,只见里面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大头娃娃表演所需的各种道具。

流畅的剪裁,华美的刺绣 ,精致的配饰,陈列柜里的表演服饰倏然攫住众人的目光。谁能想到,大头娃娃的表演原来如此讲究服饰之美。

△陈列柜里的表演服饰

“这个是能保平安的寿星公法杖,这个是寓意鲤鱼跃龙门的吉祥物……”大头娃娃表演队负责人一一展示着大头娃娃表演时常用的道具。

△常用的道具

除了常用的道具,大头娃娃还少不了一件点睛之物,那就是——大头面具。

从常见的青年男女,到憨态可掬的和尚僧侣,再到慈眉善目的寿星公,桌上摆放了数十个造型的大头面具,描摹众生百相,却无一重复,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大头面具

大头面具下的无声言语,却惊起岁月的浪花。扬起弯弯的眉眼,不知不觉,大头娃娃已陪伴无数的鄞江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大头娃娃,

对每一位鄞江人来说,

不只是一段儿时记忆,

更是一脉文化的香火,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编辑 | 慢悦鄞江

设计、摄影 | 锐蜂动力、图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