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社火

丰城“社火”穿越千年好戏连台欢庆丰收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3-20 19:17)
文章正文

image.png

▲丰城“社火”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丰城“社火”有着千余年历史,是江西宜春丰城市农村地区庆祝丰收并祈盼农事顺利的传统民俗活动。丰城“社火”多在农历八至十月举行,期间农事清闲,各类谷物尽数被收割入仓,人们拿出新谷旧粮,村村轮换过“社火”,处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火”民俗文化。


起源说法颇多

实为传统丰收节庆

“社火”中的“社”指“土地之神”,“火”为红火热闹之意。远古时期,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诸多现象难以理解,于是便凭借幻想创造出了各种各样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明。每遇灾害、瘟疫,人们便“施烟火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便是“社火”的起源。

丰城“社火”是流传于江西丰城的传统民俗,其历史悠久,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和文化底蕴。据丰城市文化馆办公室的朱庆华介绍,丰城“社火”最早始于唐代,缘起于先民的祭祀活动。

关于丰城“社火”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有说是祭祀历代文臣武将而产生,有说是商业帮会交易的附带产物,也有说是祭祀土地的古俗的延续与发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丰城曾突发瘟疫,为了纪念在抗击瘟疫中做出贡献的人,当地百姓自发捐资建起天符庙,并于每年“建成日——农历十月二十八”这天举行祭祀活动。

“后来,人们将带有驱疫诉求的祭祀活动与传统对社稷(土谷之神)的祭祀活动相融合,形成了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民俗活动——丰城‘社火’。”朱庆华说,“实际上,它已演变成古代先民表达丰收喜悦和祈盼农事顺利的传统节庆活动。”

image.png

▲丰城农户用大红“丰收”灯笼装饰民居。


为期近三个月

村村“社火”相互衔接

一般而言,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但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的春、秋社日为祭礼日,丰城“社火”主要集中在农历八月至十月间举办。“据说天符庙自农历八月起建,至农历十月建成,各村常在这一时间段轮值举行祭祀活动。”丰城“社火”非遗传承人陈俊告诉记者,“此时正值秋季丰收结束,农户们有了短暂的闲暇,有更多的精力去分享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丰城各村“社火”一般是错开时间举办的,有时甚至相邻的村落也会选择不同时间举办,主要是为了适应农户的秋收时间,且方便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走访。丰城“社火”开始后,便是一村接着一村上演各种热闹景象。

“较早过‘社火’的村落从农历八月初一就开始了,较晚的村落有时会推至农历十一月初,最晚的‘社火’又被称为‘扫脚棍社火’,意思是由它来收尾。”陈俊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分享道,“轮到举办‘社火’的村落,需要敲锣打鼓地到前面刚办完‘社火’的村落迎‘社火’,颇有现代体育运动会火炬传递的意味。每村‘社火’最多举办3天,大多只举办1天。最隆重的要数位于丰城、高安、新建三地交界处的圳头村的“社火”。该村“社火”的正式举办日是农历十月二十八,当地人从农历十月二十五开始,一直要忙到农历十月二十九。”


热闹似过年

多彩活动轮番上演

丰城“社火”在丰城当地是不亚于春节的喜庆节日,在此期间,抬故事、舞龙灯、舞狮子、挑花灯、唱社戏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人们尽情欢庆着大丰收。年过七十的丰城市民丁茂林看过一年又一年的丰城“社火”,他告诉记者,“抬菩萨”是丰城“社火”最热闹,也是最受欢迎的活动。

所谓“抬菩萨”,是指人们抬着历代文臣武将的塑像沿街巡游。据陈俊介绍,举办“社火”的村落会选出村中德高望重者“抬菩萨”;各家各户也需选派一名代表,负责举着写有吉祥词语及自家名号的彩旗在“社火”队伍前面开道;每队“社火”大多设有一名仪程官,他会伴随着花镲锣鼓的敲打声,向沿街居民高唱“家肥屋润”“人寿年丰”“天开淑景”等四字祝词;队伍中间或担着新收的稻谷,或抬着盛放着各式点心的食盒,浩浩荡荡,好不热闹。

巡游结束后,举着彩旗的旗手们便会迅速回到家中,任凭谁叫也不回头,意味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无论好坏都不再回顾,同样也寄托着人们早点将吉祥和祝福带回家的心愿,希望借此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花式“吃”丰年

摆酒设宴款待来客

热闹非凡的丰城“社火”吸引着远近百姓前来观看,举办“社火”的“东道主”也会准备丰盛的美食款待各方来客,由此形成的“看社火”习俗,也被称作“吃社火”。

据了解,临近丰城“社火”举办的时候,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并开始准备过节吃食,如推豆腐、酿米酒、晒腊肉等。据丁茂林介绍,当地有一专门为“社火”制作的特殊吃食,叫“米鼓”。这种“米鼓”是用黏米制成的粑点,其味道和一般的粑点相似,但吃起来略硬。其最常见的形状是圆饼形,也有制作简便的,似手指弯曲形状的“握握子米鼓”,勤快的人家还会做模样精致的印花米鼓,在或圆或扁,或鱼形,或“福、禄、寿、喜”字样的米鼓上点“红花”(红色色素),看着讨喜又吉祥。

丰收之后的粮食被精心制作成各种美食,先在各家先祖“面前”摆放一阵,再拿回家中进行深加工。一盘盘的美食摆在餐桌上,供往来客人自行取用,即便来客与主人家不熟悉也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陈俊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回报丰收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并且在当地人看来,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越说明其家庭兴旺,也寓意着生活幸福美满。


“社火”燃千载

老戏新歌同庆丰收

如今,丰城“社火”也成为当地物资交流的重要契机。聪明的丰城人充分利用举办“社火”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物资交流,街头巷尾各个摊位被四面八方的商贾造访,各式商品琳琅满目,街道车水马龙,店铺酒肆也是欢声笑语、酒香弥漫,构成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朱庆华告诉记者,丰城“社火”在当地传承与发展已有千余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城乡发展,至今仍是丰城各城乡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并在2013年入选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了解,丰城“社火”在丰城近30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地流传,只是许多乡村对其传统形式有所简化,而隍城镇、泉港镇、梅林镇、湖塘乡等地的部分村落仍不减旧势,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如在活动中增加了现代舞表演、诗歌朗诵等,有些地方还会通过请戏班唱戏、播放电影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丰城‘社火’是人们对于丰收喜悦的表达与感恩,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尊重,作为一项传统民俗,它是江西农耕文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丰城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社火’如同从古至今发展、延续的文明火焰,始终在燃烧、跳动,给予了勤劳勇敢的丰城人无限的活力。”陈俊感慨道。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